看完堵枪眼画面差点晕倒 昨日上午,李继德老人和儿子李京林来到位于黄继光纪念馆。 9时许,李继德与黄继光的弟妹互相搀扶着,李京林和黄继光侄儿黄拥军则帮老人抬起花篮,缓步走过纪念广场,走上台阶,将花篮敬献到黄继光塑像前。花篮的红色条幅上写着黄继光
看完“堵枪眼”画面差点晕倒
昨日上午,李继德老人和儿子李京林来到位于黄继光纪念馆。
9时许,李继德与黄继光的弟妹互相搀扶着,李京林和黄继光侄儿黄拥军则帮老人抬起花篮,缓步走过纪念广场,走上台阶,将花篮敬献到黄继光塑像前。花篮的红色条幅上写着“黄继光烈士永垂不朽 老战友李继德敬献”两行大字。
随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两位老人一同参观了纪念馆。一家人仅有的一件破棉袄、当儿童团员时站岗用的红缨枪、踏上朝鲜土地保家卫国身背的挎包、毛主席接见黄妈妈的合影……老人专注地观看着纪念馆里陈列着的一件件展品,追忆着60多年前,与英雄朝夕相处的那些岁月。
“我的好战友、好哥哥,我来看你了。”陈列室里,李继德老人上前摸着黄继光的雕塑头像,哭着说,“我60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你安息吧!”
解说员示意老人到下一个展厅时,老人看着黄继光头像久久不愿离开,右手微微抬起,在老战友的雕像前敬礼。
“这就是我们当年战斗的地方。”纪念馆里陈列的上甘岭战争态势沙盘吸引住了老人的目光。
站在沙盘前,老人沉默良久,专注地凝望着沙盘中央一个小山头上,标注着的那组鲜红的数字———597.9!“我们在这里守了几个月,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的炮火相当厉害。”炮弹爆炸的巨响、如雨般横飞的子弹、尘土翻飞的山包、一个个不断冲上去又不断倒下的身躯……纪念馆声光馆荧屏上的模拟画面,将老人的思绪带回战场……
摘自:
在观看战争模拟影片时,老人一语未发,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当看到黄继光堵枪眼牺牲后,泪水再次打湿老人双眼。说到伤心处,老人连退两步,差点晕倒,李京林和黄拥军连忙上前搀扶。老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把抱住黄拥军,泣不成声:“你们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
这时旁边有人问,影片与当时战争情况是否一样。“情况属实!”面对旁人的提问,李继德老人坚定地回答。
黄继光堵枪口是否真实:
不知道人体能够堵得住机枪能吗?按照常识,子弹穿透人体,会造成相当大的穿透面积。或者,难道美帝士兵不会把被打成马蜂窝的黄继光拨开吗?
赛博鲁斯的回答:
作为一名永久工事内的机枪手,最恨啥?仅有的视野被遮挡,没有之一。一旦让步兵进入射击盲区就成千古恨了,这样就比较考验碉堡群的盲区互补能力,如果是独立的碉堡,呵呵……(参见拯救大兵瑞恩登陆战,虽然死伤惨重,但只要肯填坑步兵总能进入独立碉堡的盲区)
版权所有:
作为一名或一组爆破手,怎样有效拆塔?我们应该已经看过很多范例了,攻击出发线,在队友压制射击或排迫击炮支援下出发,根据事先选择的地形或重炮炸出来的弹坑跃进(通常这也是最消耗人力和时间的一个过程),到手榴弹射程后交叉扔榴干扰(tg现在装备的丧心病狂型榴弹自动发射器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既能担负遮蔽任务,又能完成压制任务,还能提供一定的清障能力,非永备工事几乎能直接ko掉,射程2公里,朝站越战后遗症吧……),准确命中碉堡射击孔前2米以内范围后即可根据经验发起最后的冲锋,到达碉堡1米内后是清炖还是红烧随意……当然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孤立的碉堡,扔榴正好能遮蔽射手视界,冲锋手全须全尾进入最后冲锋位等等。
黄继光碰到的问题是虽然成功进入了最后的冲锋位,但是挂彩了,炸药包也丢了,现在有两个选择:1、送塔;2、等下一波攻击组再来一遍。没等后面的排长派人黄继光就主动扑了上去,因为主攻时间快到了,这和董存瑞的情况类似,没有时间让下一波再玩一次曲折迂回前进了。爆破组存在的意义就是尽可能为大部队锋线推进扫清障碍,减少集团冲锋伤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没完成清障任务只能用人命填(参见僵尸世界大战僵尸突破以色列的场景)。您说对面塔没拆掉我等会儿再冲?这叫贻误战机,回去直接毙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送塔博一枪了,哪怕不能摧毁,只要能遮蔽你的视线那么几秒钟,就能为集团冲锋或下一组爆破组节约大量曲折跃进的时间,能少死很多人,这笔买卖绝对是划算的,作为爆破组的老兵油子,这点黄继光不可能不清楚。(新兵蛋子是轮不到这种位置的,安心)
以上是堵抢眼的背景,接下来看看合理性。
有人说机枪能撕碎人体,好吧……弹丸撕碎人体的前提条件是足够多的被弹,弹丸入体速度较低,弹丸在体内翻滚或炸裂。如果是过高的弹速只会造成很小的贯通伤而没有触目惊心的撕裂伤。再加上m1919那区区7.62的口径(巴雷特12.7),150发/分的最高射速(3分钟全速射击后必须降低到75发/分左右,枪管问题),刚出膛的高弹速弹丸,非达姆弹,需要多少子弹多少时间才能打碎尸体?5秒钟?10秒钟?即便堪堪打碎,遮蔽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下一个攻击组已经顺顺利利到你面前了……
至于说什么机枪火力会把冲上去的人打飞,嗯……也有这个可能,前提条件是仰攻,身体重心落在后面,上半身或胸以上先被弹,因力矩作用倒飞出去。如果是同水平面扑过去,基本没有这个可能性,100多斤的沙包飞过来你觉得靠两把枪就能把它打飞?不如来讨论一下升龙拳的可能性吧……
综合以上分析,黄继光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代价是他的生命!整个朝战过程中,像黄继光这样奋勇堵抢眼的有名有姓记录下来的英雄多达36位,更多的英雄我们已经无法获取他们的身份信息。
skywalkerhan的回答:
这个我碰巧知道一点,抛砖引玉一下。 摘自:
事实上堵抢眼这个壮举并不是黄继光首创,开山鼻祖是苏联时期的这位士兵: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
1943年2月23日,在普斯科夫州大卢卡城下争夺切尔努什卡村的战斗中,第91西伯利亚志愿军旅254团第2营战士、共青团员、列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在夺取德军碉堡的战斗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使敌人的机枪哑火,从而使得苏军攻克了敌军碉堡,赢得了胜利,马特洛索夫壮烈牺牲。 经过苏联强大的宣传机器热油爆炒之后:
苏联红军很快就出现了400多个“马特洛索夫式”英雄,无一例外地都是用血肉之躯去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各集团军、各兵团好像在开展竞赛,每个部队里都有“马特洛索夫”出现,而且一个比一个神奇,有的在堵住了敌人的枪眼后,还能投出手榴弹去消灭敌人,更有的堵完枪眼后能神奇地活下来,戴着勋章到处作报告。苏联把马特洛索夫的事迹拍成了电影,片名叫做《普通一兵》。
版权所有: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译制片。
《普通一兵》_在线视频观看
事实上,早期宣传黄继光的稿件,标题就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新华社朝鲜前线1952年11月20日电
本社前线通讯员报道: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附近的山岭上,出现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通讯员黄继光.他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伟大的战士.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更有趣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也开始了对“堵抢眼”真实性的质疑:
前苏联时期,没有人敢于公开表示质疑。这位“堵枪眼英雄”就一直被这样宣扬着。直到1991年,同样也参加过卫国战争、上过前线的作家维亚切斯拉夫·孔德拉季耶夫才开始着手对这一事迹进行认真的调查。
孔德拉季耶夫找到了曾经参加过当年那场战斗的战士,向他们详细了解情况,终于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首先,必须肯定:马特拉索夫确实是一位英雄,牺牲得很壮烈,但他确实没有堵枪眼。
当天的战斗中,苏军在冲锋时遇到了德军碉堡的火力阻击。马特拉索夫很聪明地从碉堡旁边绕了过去,他绕过敌人的火力,来到了碉堡的侧后方,并且爬上了碉堡。
在碉堡上方有一个通气孔,如果马特拉索夫投进一颗手榴弹,那问题就解决了,但他显然没有手榴弹了,而且他连冲锋枪都没有,只有一支老式步枪。他就用这支枪向碉堡里射击。碉堡里的德国人立刻还击,马特拉索夫当即被打死,他的尸体从碉堡上滑落了下去,落到了碉堡的射击孔前面。
而此时,碉堡里只有两名德国士兵,操纵着一挺机枪,当一名士兵去对付马特拉索夫时,另一名士兵就无法发射机枪了。红军士兵利用这个机会发起冲锋,碉堡里的两名德国人见势不妙,慌忙逃走,红军就占领了碉堡。
摘自:
红军士兵们在碉堡前发现了马特拉索夫的尸体,由于尸体就躺在射击孔前,而且被击穿了很多弹孔,所以就有人说是他堵住了机枪。然而营里的政工人员纳兹德拉切夫大尉最初的报告只是说马特拉索夫“扑向了敌人的火力点,并且压制住了它,表现出了英雄主义精神。”但是到了旅政治部主任沃尔科夫上校那里就变成了:“在争夺切尔努什卡村的战斗中,1924年出生的共青团员马特拉索夫创造了英雄的战绩,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用这种方法保证了我们步兵部队能够顺利前进。”
关于黄继光,我碰巧从一位匿名用户那里听到过一些解释。
下面的话是重点,根据聊天过程整理,本人不对真实性负责:
黄继光所在的部队,在他牺牲之前,组织观看了电影《普通一兵》。战士们看完之后,都非常激动,纷纷表态立志要做马特洛索夫这样的战斗英雄。
在他牺牲那天的战斗中,部队进攻受阻,黄继光被派出爆破敌方火力点。爆破失败后,他回头看着身后等着冲锋的战友,做了一个动作。负责进攻指挥的排长(或者班长或者连长忘记了),认出了这个动作就是《普通一兵》里面马特洛索夫堵抢眼之前的动作,因此对着部队大喊:“黄继光要堵抢眼!大家准备冲锋!”。 原文:
之后黄继光扑到机枪口,部队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就已经冲上来了,取得了胜利。
实际上,受到马特洛索夫的影响,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各自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动牺牲式的战士,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百分百真实。比如:
朝鲜仅有记载的就有:金昌杰、黄淳福、申甲新、朴石峰、金明哲、李寿福、申基哲、李亨焕、金仁焕、金圣镇等十余位。
各英雄事迹细节处略有差异,但“肉身堵枪眼”是共同的 其中不的不说是金圣镇(金成振)英雄。
该英雄出得较晚(1953年),但功夫却是端地了得。
朝鲜干部告诉《人民日报》说:“英雄金圣镇以自己无限热爱祖国的胸膛挡住了吐着火舌的敌人火力口。他没有牺牲,又向敌人发射着歼敌的枪弹。他的辉煌功勋,已成为全世界人民传颂的英雄事迹”。
龚锐的回答:
2007年6月6日下午,黄继光的战友、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年届八旬的湖北省作家谢万丁将自己保存了55年的一组黄继光遗照孤品无偿捐赠给军事博物馆,弥补了黄继光无照片传世的缺憾。军事博物馆专家对照片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进行了认定,并现场为谢万丁颁发了文物收藏证书。
#p#分页标题#e#
6张照片中,真实记录了特级英雄黄继光遗容的照片共5张,均为黑白版,规格为36 24毫米,因年代久远,照片已经发黄,但因谢老精心保存未见丝毫损伤。图为黄继光牺牲后的遗照。
该组照片中,有俯卧式全身照和半身照各一张,照片中黄继光两手高擎,保持着扑向敌人枪口时的姿势;另有正面全身照和半身照各一张,是将烈士遗体倚靠在树上拍摄的,照片中黄继光的胸膛被敌人的子弹打成了蜂窝状,惨不忍睹。图为黄继光牺牲后的遗照。
由于照片太小,加之照相机简陋,致使英雄的五官难以辨认,但圆脸庞却一览无遗,与传世的画像一致(画像是据黄继光的亲人和战友的回忆所绘);第五张是两名身穿白大褂、脸捂口罩的女卫生员正给烈士包裹白布。图为黄继光牺牲后的遗照。
护士官义芝(左)和何成君在为黄继光遗体裹白布。
黄继光所在师在朝鲜战地为他制作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