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差距在加大,印度很难超中国!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印度总理莫迪是近来国际政坛的明星人物。去年5月在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当选后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并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亲和的改革形象,受到明星式的热烈追捧。莫迪也试图改革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今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莫迪同德

印度总理莫迪是近来国际政坛的明星人物。去年5月在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当选后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并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亲和的改革形象,受到明星式的热烈追捧。莫迪也试图改革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今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莫迪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同为印度馆揭幕并展示了印度的新标志。与传统的温顺的大象形象不同,代表印度的是一头雄壮的狮子,是印度国徽上的动物形象 。指着狮子身上“印度制造” (Make in India)的口号,莫迪称这是投资印度最好的时期,印度的发展将会迈出“狮步”。
  印度经济最近也的确给力。在经历了连续两年低于5%的增长后,复苏势头十分强劲,主要经济指标都已明显改善。得益于进口石油价格的暴跌,印度的贸易赤字持续缩小,长期困扰印度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也在降低。莫迪政府推出的商业环境改革措施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回升。亚洲开发银行最新预测,印度2014财年经济增长为7.4%,2015财年将达到7.8%,而2016财年则进一步提升到8.2%。 有意思的是,仅仅在半年前,亚行对印度经济的预测远没有这么乐观。2014财年和2015财年的增长分别为5.5%和6.3%。
  与此同时,一直被印度视为追赶对象的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令人担忧的迹象:出口增长缓慢,工业产能过剩,投资乏力,债务水平上升。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增长速度被印度超越已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态势上的此消彼长也给莫迪即将开始的中国之行增色不少,也为中印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那么,印度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是否能持续呢? 版权所有:
  不少对印度经济乐观的投资者认为,印度经济增长将得益于两个长期动力:制造业潜力和人口红利。但这两个因素是否能支撑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呢?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差距在加大:

现代印度在很多方面堪称成功。它作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绝非徒有虚名。其媒体活跃而自由;印度人每天买的报纸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倍多,从32岁上升至66岁,人均收入增长5倍。多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大经济体中位居第二,一直落后于中国至少1个百分点。
  现在看来,日后印度经济增长超过中国的希望渺茫。但这种对比不是印度人最应操心的。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印度与中国存在巨大差距——印度在这方面的不足,降低了民众生活标准,也始终拖累增长。
  两国国内的收入差距都不小,但中国在提高人口寿命、扩大基础教育和为国民提供医疗方面,远比印度做得好。印度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品生产国,但其医疗体系一团糟。穷人不得不靠低质量——有时是剥削性的——私立医疗,因为正经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够多。中国在医疗方面的政府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印度只拿出1.2%。

摘自:


  民主的印度在教育和改善国民健康方面做得比中国差。这当中有何难解之谜?这或许也不算什么谜。在印度,民主参与、自由言论和法治已基本是现实。不过,使用民主手段治疗当地顽疾——慢性营养不良、混乱的医疗和教育体制——需要长远计议、政治参与、媒体报道和民众压力。简言之,(民主)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民主过程。
  在中国,决策来自最高层。中国领导人怀疑、甚至敌视多党制民主,但他们一直致力于消除饥饿、文盲和医疗疏忽,而(取得的成就)也多归功于他们。
  非民主制度必然存在脆弱性。诸如独生子女政策这样的法令就十分严厉。不过,中国现领导人用巨大决心和能力,通过扩展人的能力加速发展。
  与印度不同,中国抓住了亚洲经济发展的经验,知道经济回报来自于改善人的生活,特别是改善处于社会经济金字塔底层人们的生活。印度的增长及出口收益往往依赖少数几个行业,比如信息技术、医药和汽车零部件,其中许多都依靠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员。中国能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产品,质量控制更佳。印度若要赶上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就需要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的社会各阶层劳动者。印度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识,以及对贫富差距及其破坏性后果本质和程度的公开讨论。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差距在加大,印度很难超中国!


美媒称印度经济与中国存在13年差距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如今的印度经济看起来并非活力十足,而就在几年前,一些人还预计印度的经济会超越中国。

 

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改革开放要早于印度13年这一事实,中印两国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在出口、资本支出和对外投资方面,今日的印度与2001年的中国颇为相似。

 

印度的未来交织着希望与不安。一方面,经过三年的疲弱增长和高通胀,印度重返增长之路,未来几年印度可能会重现中国式的经济激增浪潮。而另一方面,印度也可能错过了推动中国繁荣的诸多良机。后一点尤其值得考虑,印度新当选首相纳伦德拉·莫迪正在努力仿效中国的道路,实现出口和投资驱动型增长。

 

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访问印度首都新德里,他将在面对中国并不陌生的发展蓝图。印度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将印度出口以及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提升50%。上个月莫迪曾表示:“将产品卖向世界各地,但是要在印度生产。”

 

莫迪向国人承诺,印度将拥有子弹头列车和“智能城市”。他提出要打造更多“经济特区”,让企业获得税收优惠,避免受到官僚体系的干扰。莫迪似乎也在学习中国经验:产业可以从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中获益。印度工商业部长Nirmala Sitharaman上周表示,印度政府“将要确保我们的制造业足够发达,使得‘印度制造’成为我们可以感到自豪的品牌。”

 

但是,印度能否成功重演中国的奇迹?作为先行者,中国早在1978年就培育经济增长的种子,开始欢迎外国投资进入中国。而印度的经济复兴始于1991年,当时外汇危机被迫新德里放弃对公司与进口业务的控制,换取国际支援。

 

实际上,观察中印两国改革经济的初始阶段,两国的轨迹惊人地相似。在施行开放政策后,中印两国的出口、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开支及其他领域都迅速增长,两国增长率也颇为接近。2013年,印度的人均产值略高于中国2000年的水平。

 

但是,2001年的中国经济则要比今日的印度经济更为依赖制造业。如今,软件和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想要继续中国式的道路,印度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效仿。低成本制造业已不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宝。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艾斯瓦•普拉萨德表示:“如今,相比发达经济体,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需求增长更重要的力量。”换句话说,制造业早已“人满为患”,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越南纷纷在分一杯羹。

 

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协会经济学家萨翁·雷表示,印度在“高科技的小众市场”仍有机会,例如医药研发以及半导体设计领域。萨翁·雷表示,成为工业中心“永远不会太迟”,“科技的好处在于它不断与时俱进”。

 

普拉萨德指出,今日的印度不能再靠削弱其货币刺激出口。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以往的经历不同,今日的印度的资本账户相当开放,卢比的涨跌取决于全球市场的波动。

 

当前,美联储的宽松资金已不复存在,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也是推动中印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阿赫亚·阿亚认为,印度年轻的人口将是经济增长的优势。2000年,中国人的年龄中位数为30岁。如今,印度的人口年龄平均数为27岁。但是,中国在教育领域远远领先于印度。2011年,印度人口的识字率还不足中国1990年的水平。如果从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来看,印度相当于中国1985年的情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差距在加大,印度很难超中国!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