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乘地铁遭男子液体照片,地铁“色狼”是什么心理?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南都讯 记者徐勉 连楷 9月19日晚上9时许,黄小姐在广州万胜围地铁站入站口处遭男子尾随猥亵,黄小姐紧抓猥亵男子不放,并联同地铁保安将其制服送往派出所。目前,该男子被行政拘留5日。 男子紧贴身后 19日晚上9时30分,黄小姐和妹妹从亲戚家出来后,来到万盛

  南都讯 记者徐勉 连楷 9月19日晚上9时许,黄小姐在广州万胜围地铁站入站口处遭男子尾随猥亵,黄小姐紧抓猥亵男子不放,并联同地铁保安将其制服送往派出所。目前,该男子被行政拘留5日。

  男子紧贴身后

  19日晚上9时30分,黄小姐和妹妹从亲戚家出来后,来到万盛围地铁站,打算乘车回家。两人从万胜围地铁站D出口乘手扶梯进入地铁,黄小姐一边看手机一边坐扶梯,妹妹在她前面几步。

  “有个男的在地铁口站着,看见我们坐扶梯也跟着坐。”黄小姐说,在自己踏上扶梯时,他也紧跟着登上扶梯,站在自己身后。

  这名男子20岁出头,身材瘦小,斜挎黑色单肩包、穿白衣黑裤。

  起初,黄小姐对他并未太留意。“那个男的马上贴在我身后,我头发被动了一下。”黄小姐立刻意识到她可能被该男子性骚扰,“以为是偷拍我的裙底”。

  黄小姐转身对其大喊:“你干什么?”该男子立刻用斜挎包遮挡下体,并声称什么都没有做。黄小姐以为该男子用手机偷拍她,非常生气,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要求他打开挎包,拿出手机删除照片。但该男子却显得很理直气壮,“你凭什么抓我!”并试图从扶梯上逃跑,两人在扶梯上开始拉扯。

摘自:



  拉扯中,黄小姐摔倒在扶梯上,但她始终没有松手。随后,黄小姐呼喊走在前面的妹妹,两人想拉住该男子,却被他甩倒,黄小姐的妹妹还被弄伤了手。

  衣服上留白色液体

  几秒钟后,三人下到了扶梯口,地铁内的保安人员看到三人在扶梯口拉扯,上前制止。看到保安人员赶来,此前一直狡辩的男子则突然闭口不言。

  保安人员打算带三人到地铁站内协调,突然,黄小姐妹妹发现黄小姐的黑色T恤上有不明白色液体。想起该男子此前用包遮挡下半身的动作,黄小姐恍然大悟——该男子在扶梯上对她进行猥亵。

  气愤的黄小姐随即报警,并与地铁保安一同将该男子押往鹭江派出所。途中,该男子始终遮挡自己面部,不许黄小姐拍照。

 

女子乘地铁遭男子液体照片,地铁“色狼”是什么心理?

就是他在地铁站猥亵女生。

摘自:

女子乘地铁遭男子液体照片,地铁“色狼”是什么心理?

黄小姐衣服上的白色液体。


  地铁“色狼”,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乘坐地铁被“色狼”骚扰,到底是应该责备姑娘穿的少?还是责备骚扰者素质低下?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色狼”现象确实不容小觑。搜狐网的一篇新闻报道指出,5月份,上海接到6起地铁“色狼”猥亵女乘客报案。在百度关键词搜索“地铁色狼”,发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地铁“色狼”还真不少,能够爆出来的就这么多,那么没有曝光的地铁“色狼”又有多少呢?
 

  从道德层面来说,“色狼”本身偏离了社会道德准则,更何况是在城市的交通枢纽排头兵——地铁中。明知会被人们唾骂,为什么还会有人冒险甘当“色狼”呢?在此,我们听听心理学专家谈谈色狼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色狼”现象,首先应给“色狼”一个明确的定义。“色狼”是具有性变态心理并对他人实施各种形式的性侵犯行为的群体。符合这个定义的人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性变态心理;二是表现出各种性侵犯行为。另外,“色狼”行为并非只针对异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性变态行为受无意识驱动,也就是说,“色狼”们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是不可能表现出性侵犯行为的,但当他们的意识力量下降,无意识占据主动的时候,行为就将被无意识所主导,这时候就会表现出性变态行为。正常人在醉酒之后可能表现出的酒后失德现象,就是无意识力量战胜意识控制的结果。与心智正常的人相比,“色狼”们即使没有醉酒,他们的无意识力量也很强大,所以他们的行为常被无意识控制,并有周期发作的规律。
 

  地铁里空间狭小,加之一些女乘客穿着暴露,这些条件更易激发“色狼”们的无意识冲动,所以才出现色侵频发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地铁运营公司的提示是善意的,只是在措辞上易被误解为纯粹是因女性乘客穿着暴露才招致“色狼”侵犯,有点“只怪杨柳弯腰而不顾狂风大作”的味道,所以才引发公众反感。建议地铁公司将提示修改一下,因为就性变态行为本身而言,即使在其他环境下也会发生。 版权所有: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穿着暴露都可能吸引男性的眼球,这种现象很正常,是展现女性美的一种方式,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群总体中确实存在极少数性心理变态的人,他们自身的无意识冲动很强烈,在外界条件激发下,很容易表现出各种性侵犯行为,女性朋友们也不得不防。

女子乘地铁遭男子液体照片,地铁“色狼”是什么心理?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