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当神出于慈悲而采用人身,作为神人降临人间时,这是无限意识的化现。无限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当神出于慈悲而采用人身,作为神人降临人间时,这是无限意识的化现。无限意识总是作为无限意识保持着并发挥作用。因此,当阿瓦塔放弃他的人身时,他继续无限地意识到他的造物界及其被造物,关注着他的继续在心里崇拜他的爱者。

 

  他的关注表现在他一次次地化现为神,不仅仅是为了人类,也是为了那些全心全意地爱他并渴望看见他的人身化现的人。

 

  当神离开肉身时,他对无限爱、怜悯、慈悲、权能的行使丝毫不会减弱。因此在神的墓地寻求帮助的任何人,都不仅能够保证得到外在的好处,而且能够获得灵性的好处,因为他是在直接地向神寻求帮助。

 

  当神在地球上行走时,那些亲临神身边并感到他的在与爱的人,得到双重的祝福。那些没见过他的人身,却感到他的爱和在的人,也是有福的;因为正如地球上有气压一样,也存在着阿瓦塔的临在的气压,这在神脱离人身后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就是朝圣具有极大重要性的原因。

 

  来到西藏,令我心灵震撼的不是圣洁的雪山,不是庄严的佛殿,也不是茫茫荒野上的藏羚羊,而是那些虔诚的朝圣者。在布达拉宫下,在大昭寺门前,许许多多的朝圣者,无论男女,都蓬头垢面,身着长围裙,手戴木拖板,面对佛殿,神情凝重,喃喃念诵,俯身下去,四体伸直,头和鼻都触地,然后起来,再重复。一次,两次,永无休止。他们中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有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有的来自几百甚至几千里的地方。他们是三步一叩地翻山越岭,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才到达这地方的。

 

  在雪域高原,这样的朝圣者处处可见。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我们的汽车出拉萨前往近300公里外的日喀则。在汹涌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边,我们又看见一群前往日喀则的朝圣者了。他们双手合什高举过顶,仰望蓝天,念念有词,前进三步便四体匍匐,双手前伸,磕一长头,然后再爬起来前进几步再匍匐。他们的身影与蓝天白云、青山江流合成了一道独特的高原风景。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导游告诉我们,这些人心地非常虔诚,三步一叩绝不少一叩。遇到涉水之地,他们会补足淌水距离该磕的头。为朝圣,他们会磕得四肢溃烂,面额血肉模糊而不停止;为朝圣,他们沿途乞讨为生,即便冻饿死在山野也不后悔。

 

  第二天,当我们的车从日喀则返回拉萨,看见昨天的那些朝圣几乎还停留在原地。一天匍匐而行,走不了十里路。但他们的脸上没有半点的疲乏和劳累,更没有一丝的焦虑怨恨,只有祥和安宁。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金色的希望和幸福就在前面召唤,他们满怀着感激的心情坚定地跪叩着前进。

 

  从西藏回来很久了,绮丽的风光已经淡忘,只忘不了那些朝圣者。在当今喧嚣的都市,人欲横流。许多人讥笑崇高,嘲弄信仰。我们经常耳濡目染的是为名利痛苦挣扎甚至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成功的醉生梦死,贪婪放纵;失败的厌恶人生,随波逐流。他们没有真正的快乐。对比那些心灵充实,理想坚定的朝圣者,他们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更不幸的是,这种市侩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免疫力。当我们口头上谴责市侩风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早被污染了。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去追求崇高;我们称赞信仰,却不愿去实践信仰。我们艳羡的还是灯红酒绿,渴望的还是感官的刺激。说到底,我们也染上了市侩习气。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纯洁自己的心灵。但愿西藏朝圣者的祥光能驱散我们身上的秽气。唵嘛呢叭哞吽!

 

  西藏的跪拜称为大礼拜,五体投地礼拜佛菩萨以示虔诚。通过礼拜佛菩萨,向佛菩萨学习,可以凝聚自己的心的力量,净化自己的心灵,除恶向善,从而开启本有的智慧,消除障碍,福慧增长。另外做大礼拜可以打通身上的经络,比任何健身都要好哦~

 

  让我们看一个青海藏民的西藏朝圣之路,他走了13年

 

  推荐阅读:西藏朝圣之路,青海到达印度朝圣第一人

 

  多周加,现年38岁,一个青海藏民。2002年从青海出发开始向印度朝圣,磕长头已有13年。他计划还有4年达到印度,之后会选择剃度。此行壮举完成将会是青海到达印度朝圣并且剃度的第一人。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摘自: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

 

  13年朝圣路

 

  他拥有着高大的体魄、近乎完美的五官、平易近人的性格,俨然已经成为朝圣沿途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寄托。

 

  是什么让他11年坚持不懈执着于一件事?法国纪录片《喜马拉雅》中的男主人公天尼说“有信仰的人就是这样翻越一座座群山的!”

 

  多周加本人道出了真谛:“这又有什么不一样么?”简单而平实的话语。没错,信仰就是生活,就是心中纯粹的信念。

 

  西藏朝圣之旅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一)

 

  在王蒙、徐静两位先生的号召和组织下我们八人很快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瞬间大家便其乐融融。原计划的“川进青出”路线由于川线偶然发生道路故障,改由“青入川出”。整装待发时西安的天略显不舍,濛濛细雨为我们践行。

 

  社会的进步最根本的体现就是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一天之内两辆车经陕、甘、宁进入青海,日跨四省,当晩便入住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旁的部队招待所。遥望寺院上空祥云旖旎,其形如莲绽放,疲惫的身心沐浴着佛光,顿觉神清气爽。

 

  住所依山而建,万籁俱寂,一夜高质量的深度睡眠,晨起心神共畅,步履轻盈。军营大院中的战士们英姿飒爽,伴随着悠扬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也在肃穆的气氛中参加了一次升旗仪式。早餐后与热情似火的官兵们告别后踏上奔赴拉萨的旅途。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二)

 

  进入青藏高原,藏族风情便映入眼帘,一路上藏式建筑、帐篷、牦牛随处可见。这是通往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国道,好在避过了旅游高峰期,一路上车行还比较畅通。

 

  一千多年前,就在这条路上,大唐帝国一位美丽的公主受英明皇帝李世民的遣使,身负民族团结的重任远嫁吐蕃君主松赞干布,她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古都长安,行至如今我们所处的位置,思亲心切,取出母亲为她准备的宝镜“日月镜”,然而令她大失所望,并不像母亲所说的能从宝镜中看到她的父母亲人,而是看到了憔悴不堪的自己。风沙的侵袭,高强紫外线的辐射使她再也不是从长安出发时楚楚动人的大唐公主了。她悲伤、气愤,为了和解吐蕃对大唐帝国边境的侵扰,不惜牺牲自己贵为公主的身份和荣华富贵远嫁吐蕃赞普(赞普是吐蕃君主的称谓),她虽为女子,但骨子里有大唐帝国的大气与包容,超越了个人的私利而取民族大义,为了边远地区的文明进步,肩负和亲的重任并携带大量汉地五谷粮种、中药材和农业专家,把农耕文明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吐蕃,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汉藏联姻为西藏的经济、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成公主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失去娇美的容貌对她来说多少有些后悔,但已是离弦之箭,望着“日月镜”中判若两人的自己,公主流下了悔恨的泪水,随即把宝镜狠狠地摔在地上,瞬间“日月镜”变成了“日月山”挡住了东去的河流,她的泪水形成了千古奇景“倒淌河”,浩浩汤汤流入青海湖。人们为了歌颂这位伟大的公主而宁可相信那“倒淌河”就是公主的眼泪,“倒淌”的河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位功勋卓著的女人。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三)

 

  由飘过白云的蔚蓝天空到白色苍茫的连绵雪山,再到一望无边金黄色的油菜花,眺眼远望,青海湖像一条蓝色的带子明显地起到了画面曲线分割的作用,蔚为壮观。我想看看上帝的调色板,究竟是如何堆积出如此壮美的画面,捜肠刮肚,一时也想不出一个词来形容眼前这醉人的美景。

 

#p#分页标题#e#

  青海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措温布”,藏语是“青色的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如绿似蓝的青海湖,湖边草原上牛羊成群,鸟岛上聚集了二百多种珍奇飞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撩得我们一行几人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行程安排。无奈之下被迫起程。我从后车窗望去,青海湖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茫茫草原的那一头。

 

  翻过海拔3871米的橡皮山,一路向西追着落日狂奔,视觉享受了不可多得的红霞飞舞,夕阳余晖酷似火海,我们夸父逐日般地迎着“火海”驰骋,我的心也跟着飞奔了一路。夜幕降临时我们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格尔木。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

 

  这座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城市,最著名的莫过于察尔汗盐湖,蒙古语“察尔汗”是“盐的海洋”的意思。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发现了盐对人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和利用自然盐的国家,古代称自然盐为卤,金文中有“卤”字,指的就是盐。

 

  站在广阔的盐湖上,身后如皑皑白雪,一种别样的景致,别样的的魅力。

 

  面对一望无际盐的海洋,走过的一马平川寸草不生,显得无比荒芜、苍凉,然而还是要感恩上天赐予我们脚下这白色的宝藏。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四)

 

  当晚子时诵经。

 

  翌日卯时沐浴。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寒风呼啸,两辆车疾驰得像离弦之箭向昆仑山腹谷穿去。山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前面的车变成了两个红点时隐时现,行至半山时东方既白,转眼太阳冉冉升起,景色甚是诱人,由于行程安排紧凑,我们并未停留。中午时分已经穿行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野驴、藏羚羊一群一群的,胆子大点的都跑到了我们车跟前,摆弄着不同的姿势让我们拍照。广阔无垠的草原孕育了多少生灵啊,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捕杀,它们的品种和数量都在一天天地减少。对于一个文明国家来说,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指标。佛光普照,愿万物生灵都能自然繁衍、生生不息。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天赐的昆仑山脉即是中华龙脉,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国大地上的子子孙孙。不远处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水汇合区,称作“三江源”。

 

  我们在青海、西藏两省界区略作休息便进入藏区,车一层一层地盘旋飞驰,海拔越来越高,我们略有高原反应,呼吸有些急促,几个人不同程度的头痛,但谁也没有松懈,在景点照相留念,短暂的停留后一鼓作气,一路上经历了阴、晴、雨、雪和冰雹不同的天气变化,令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车行至唐古拉山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点5231米处,大片大片的白色云直向车顶扑来,似乎伸手就能抓住,真是“远望岭北半山雪,近抓身旁一把云”。叠峦起伏的高山,清澈充沛的水源,湛蓝如海的天空,洁白如雪的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由自在的牛羊,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和谐,倾刻间觉得人类只有感恩上苍,敬畏自然。我们一行人虽然年龄不等,但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样高涨,拥抱高山拥抱白云,纷纷在最高峰留影纪念,也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点赞。

 

  啊!礼佛的路崎岖漫长,礼佛的心清净真诚。“佛”就是从曲曲折折的人生道路中寻找出两条直线的一个人,他的智慧和慈悲时时刻刻在指引着我,召唤着我。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五)

 

  “女神”并非现代网络新名词。早在1300多年前藏族先祖吐蕃人的领袖松赞干布开疆拓土,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设置了政治军事统治机构,制定了法律,创造了藏文。这位伟大的英雄心目中崇拜着中原地带的另一位英雄,就是大唐帝国英明君王李世民。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前往长安希望与唐帝国联姻。一名叫禄东赞的使臣聪明睿智,顺利通过了唐王朝的“六试婚使”,即用六种方式考核吐蕃使臣,包括辨别百匹小马与母马的关系;辨别松木的根梢;以绫缎穿过九曲明珠:一日内饮尽百坛酒:同时宰完百只羊并揉好百张羊皮和从百名宫女中找出公主六种考核,最终禄东赞不辱使命,大唐皇帝答应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受命远嫁吐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合亲”。藏王松赞干布虽然与他钦佩的汉族英雄李世民无缘相见,但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文成公主身上。为了迎娶这位伟大的公主松赞干布精心修建了雄伟的布达拉宫。这个时期唐王朝佛教兴盛,随文成公主同往吐蕃的除了农业专家、医学专家携带的五谷种子、中药材,纺织品外,更重要的是把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移供吐蕃。文成公主的到来,使偏远落后的吐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万民敬仰,藏族人民亲切地称这位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女主为“甲木萨”,即“汉族女神”。

 

  布达拉宫为迎接文成公主而建,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殿。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六)

 

  【五体投地,一心向佛】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宗教信仰最为虔诚的一个,是一个全民信佛的民族。进入藏区,一路上“五体投地”式的朝拜者随处可见,接近拉萨,这些朝拜者越来越多,让人感动不已。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碰额、碰口、碰胸,表示身、口、心与佛融为一体,三步一跪,匍匐在地,额头叩下,如此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一路就这样走完。

 

  车上的音响播放的佛乐和眼前的一幕幕场景着实使我们的内心受到触动,也使我这个佛教信徒心存愧疚。藏族的佛教信徒可以施尽所有家财给寺院供养心中的佛,可以倾注毕生精力磕着长头行走几年只为朝见自己心中的佛。在拉萨所有的信徒第一个参拜的必然是大昭寺。大昭寺藏语“祖拉康”,意为“佛的圣殿”,位于拉萨市中心,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建,拉萨之所以称为佛教圣地与这座寺院有关,“拉萨”名称的由来也因这座寺院而得名。寺院最初称为“惹萨”,“惹”是羊,“萨”是土。相传拉萨市区原来是一个湖,由山羊负土填湖后修建寺院,故取名“惹萨”,后演变为今天的拉萨。

 

  如今的大昭寺供奉着文成公主由大唐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所以信徒首先朝拜的是大昭寺其次才是布达拉宫。寺院门口的石板地上留下了一个个长年叩长头的信徒们留下深深的印痕。藏区是一个充满吉祥的地方,为客人献哈达的卓玛(漂亮女孩的统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藏族人对人无私对己刻薄,愿将自己一生的财富用来布施,将所有的愿望寄托在来世。藏族人死后选择“天 葬”,将尸体置于野外喂秃鹫,叫做舍身布施,是人最后一次布施,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圆满的来世,而来世转生成什么,取决于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佛教信仰在他们的心中无可取代。

 

  此次同行有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王蒙先生、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徐静先生、西安市书协副主席呼延小舟、长安书学院副院长张书聪以及杜保安、王喆、史君俊、周杨玲共八人。

 

  “西藏行,朝圣之旅”(之七)

 

  在拉萨三天时间的停留完成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的礼佛,参观了西藏博物馆、西藏地矿博物馆、罗布林卡等景点。夜晚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文成公主”。

 

  艺术家不仅有文人情怀更有社会担当,在拉萨旅行即将结束时王蒙先生组织了一次送书法进军营活动,为驻藏某部队官兵作了30分钟的书法知识讲座,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使部队官兵受到了书法知识的普及教育。

 

  讲座结束后王蒙、呼延小舟、张书聪为官兵现场书写书法作品30余幅,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西藏人为什么去朝圣,西藏朝圣大礼拜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