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 新京报快讯 十八届五中全会29日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多位学者看来,这一政策并不会立即给人口形势带来明显变化,也不能改变老龄化的趋势,但可延缓其速度。 此前多位学者提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

  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

 

  新京报快讯 十八届五中全会29日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多位学者看来,这一政策并不会立即给人口形势带来明显变化,也不能改变“老龄化”的趋势,但可延缓其速度。

 

  此前多位学者提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挑战就是快速老龄化,与此同时“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这将严重影响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创新能力。

 

  国家卫计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人口形势,“全面二孩”并不会在近期带来明显变化。在未来10年到15年的时间,该政策的影响才会逐步明晰。

 

  “全面二孩”政策在时下的情况下,对于70后来讲已经是末班车,就算想生能不能身体允许还是要看情况的,对于80后来讲面临的是孩子的入学与抚养压力,对于90后来讲可能有点远,但目前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未来生育孩子的欲望是否有上一代人强烈还是个未知数。

 

  说说80后吧,可以说是全面二孩政策的直接“受益”对象,受益为什么加上引号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带来的是在子女教育上面的诸多问题,择校难、学费贵、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面临子女上学这一问题的家长很是头疼。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政策出台后,在生育年龄与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在选择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不得不考虑以上面临的问题。一次,听广播里讲,在德国教育部门会给到了上学年纪的小孩家长发书面通知,意思是在适龄儿童的居位小区附近有哪几家最近的学校可以自己选择,这样的画面与中国目前的小孩上学现状相比让人不勉力憧憬羡慕很多。这说明如果政策出台后,整个的教育配套不能跟上,教学水平的差异化不能化解,对于家长们来说还不得不面临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生育两个孩子了。

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

版权所有:


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

 

  二孩到底生不生?算了算账吓一跳。

 

  最省40万,“富养”少说也要357万

 

  从昨晚开始,朋友圈被“全面二孩”的消息刷屏。生还是不生,的确让人纠结,尤其是80后这个年龄段的,反应最为强烈。“哎呀,一个已经很头疼了,两个可搞不定。”“生得起娃也买不起房。”“从我那天去幼儿园半日游的经历来说,养得起二孩的爹妈都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当然,这些声音多多少少带有些冷幽默的成分,但也不难看出,经济压力确实是影响生不生二孩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最直接的影响对象

 

  80后朋友圈里爆段子调侃自己

 

  事实上,70后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90后多数还没进入生育阶段,而按照目前比较适宜二孩的生育年龄段“25岁-35岁”来算,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就是80后。

 

  1983年生的小周已经有了个2岁的儿子,全面放开二孩的新闻一出来,她就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内容是这样的:“80后好惨,自己出生的时候,计划生育只许生一个,突然就独苗了,没有兄弟姐妹,打架都没人帮忙。读书赶上扩招,大学毕业又开始不包分配了。好不容易找个工作,取消福利分房了,谈个对象准备结婚买房了,赶上市场经济高潮,房价已经站上珠峰了。好容易把婚结了安了家,又鼓励多生孩子。两个80后,养着四个老人,再养两个孩子…为了能让你养得起老人和孩子,又叫你多干几年!所以,请善待80后!呼吁成立八零后保护组织!”些许幽默、些许调侃,一时间引来点赞和评论声一片。

 

  的确,80后面临的不仅仅是四个老人问题,如果再外加两个孩子,那身上背负的责任和压力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倍数。记者朋友圈里的80后纷纷爆出了各种段子,甚至不惜调侃自己。“我们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是想让女性回归家庭把工作机会让给男的吧?哼,我才不上当。”、“你以为放开二娃了你就能想生就生?别的不说,一套学区房5年一学位,你家俩,想读书得两套房;你说那我生晚点错开5年,那小娃读小学大娃得读中学啊,还得两套;你说那我买套既有小学又有中学的学区房,行,这套房子估计也得其他两套房的价;更别说多了个孩子你还得换套更大的房子。”“脑补我的晚年生活,再也不能四处旅游潇洒了,孙子带了一个又一个。”……

 

  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24小时内在朋友圈里发酵,这在信息快餐化的时代可真不常有。

 

  可以生,你生不生?

 

  调查显示:超6成网友表示不生

 

  从开放“单独二孩”,到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有了两次人口政策调整。那么,对于这样的调整,更普遍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某大型门户网站发起了独家调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你怎么看?”调查结果显示,64.3%的网友都表示自己不会生二孩。

 

  33岁的丽娟,结婚7年了,女儿6岁。自己还有个姐姐,老公是独生子女,这次全面二孩政策一出来,她有了生二孩的资格,说实话她心里是想生的,可是她和老公都一致决定不再生。“现在我们的房子是130几个平方,也不算小了。我和老公平时上班都忙,女儿上学放学、家里做饭、家务都要靠公公婆婆,三个房间一个都不多,要是再生一个,那还得换更大的房子。即便凑钱换了房,那还得考虑读书的问题,要是二孩生个儿子那压力就更大了。再往近了说,我再生一个势必要影响工作,收入也要下降,而且公婆现在带大女儿都很累,再生一个人手就不够了,还得请月嫂,现在月嫂的身价又高,这样一来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就大了。虽说,两个孩子热闹,可是这么一算账,还真是不敢生。”

 

  “我闺蜜30岁,已经当上了两个孩子的妈,老公是做生意的,自己是事业单位的,许多人都羡慕她,这么年轻就完成了生育大任,一子一女还凑了个‘好’字,可这现实的压力哪儿是外人看得到的。她好几次跟我抱怨,公公早逝,婆婆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自己的父母都是60岁出头了,带孩子的精力也有限,家里只能再请一个阿姨专职带老二。可这称心的阿姨难找啊,有的是不满意的、有的是要回老家的,前前后后已经换了3个了。且不说经济支出,就听听那些育婴嫂偷偷虐待孩子的新闻,就一百个不放心了,毕竟不是自家人,请阿姨带孩子也不是长久之计。”丽娟说,这个闺蜜家里条件还算好的,可生了两个孩子后,每个月好几千的阿姨工资,加上换了房子、添了便于全家出行的商务车,也是很大一笔开销,对生活质量肯定是有影响的,更何况普通工薪族了。“所以啊,这二孩可不是想生就能生的。”

 

  看来,当“二孩”遭遇生活账本,多数人还是选择放弃。

 

  在调查中,多数家庭表示不生二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养不起。那么,生个二娃,到底要多花费多少钱呢?记者以一对中等收入夫妇为例,算一算,在苏州多生一个孩子大致要多少投入。

 

  出生之前

 

  产前检查费约5000元;孕期营养素补充,每个月500元×10个月,5000元;医院生产费用(不同床位等级)5000-12000元。这一阶段共需投入1.5万-2.2万。

 

  小童阶段

 

  (出生到3岁)

 

  奶粉,一个月4罐,吃到3岁,按每罐250元计算,3.6万元;尿不湿,一个月4包,用到两岁半,按150元一包计算,1.8万元;月嫂:8000-10000元;营养素补充及各类家庭药物、进口疫苗,一万元;衣物、鞋:老大的衣物重复利用之外,另需5000元;早教:2-5万元。这一阶段共需投入9.7-12.9万。

 

  大童阶段

 

  (3-6岁)

 

  幼儿园学费1-3万;兴趣班:1万元;休闲娱乐:1万元;生活支出:3万元。这一阶段共6-8万元。

 

  小学阶段

 

  公办学校200块/私立学校10-30万;辅导班:3万;生活支出:5万。这一阶段念公办学校8.02万、念私立学校18-38万。

 

  中学阶段

 

  初中三年学费1万、高中三年学费1万/私立学校六年15-30万;课外辅导以及各类才艺兴趣班6万。这一阶段念公办学校8万、念私立学校21-36万。

 

  大学阶段

 

  这一阶段选择在国内四年学杂费及生活费6万;选择出国留学则四年需要80-140万。本科之后若继续深造,需再额外投入。

 

  若给孩子买房:按照1.2万/平方×100平方,120万。

 

  整体算下来,如果不算房子在内,多生一个娃最少需要花费39.22万,如果选择私立学校加出国留学则需要237.1万。如果加上买房,则另加最少120万。可见,生个二孩“富养”少说也要花大约357万。

 

  全面放开二孩将要面临哪些法律问题呢?让我们来看看相关分析。

 

  推荐阅读:全面放开二孩将要面临哪些法律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相应的跟进措施应当尽快出台,尽量缩短时间差,避免一些矛盾现象的出现;

 

  要增加跟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儿科、产科、妇产科医院等医疗资源的投入和配置。要大力发展儿童照料的社会服务。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这样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具体的规划和政策都要考虑这些问题,后续的工作包括修法、政策制定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安排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孩政策的正式落地,让不少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为之雀跃。

 

  不过,政策是放开了,如何调整、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p#分页标题#e#

  以“单独二孩”政策的推出为参照系,全面放开二孩要落地,恐怕至少要经历4个关键程序:第一关:中共中央的决定;第二关:国务院制定调整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第三关:各地实施方案报批;第四关:地方人大修订计生条例。国家卫计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落实该政策还需等待各地人大修改地方的法规之后,方可最终落地。

 

  焦点问题一

 

  何时能正式“生二孩”

 

  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全面放开二孩后,上述法律规定是否需要修改?

 

  在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建民看来,确有冲突之处。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相关条例有必要做相应修改,还有一些管理细则也都应当进行调整,比如准生证制度、审批制度等。”李建民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也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必须修改。

 

  “允许生育二孩以后,第一孩和第二孩都不需要进行审批了,实行‘备案’制度。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条文就会与这些产生冲突。”原新说。

 

  那么,“全面二孩”政策公布是否就意味着马上可以合法生育二孩?

 

  “我认为,既然中央已经作出这样的政策,从现在开始,想生二孩的夫妇就可以生了。因为法律的修订是一个程序问题,不应当由于程序问题而影响到家庭的利益。这些都是程序上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成为延迟家庭生育的障碍。”李建民说。

 

  “比如,各省都应该修改地方条例,但是什么时候能够修改完成,还没有时间表。所以不能让有需求的家庭一直等。”李建民说,“大家普遍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非独生子女家庭明天就生育二孩,还算不算超生?我个人理解应当不算作‘超生’。我的建议是,在这个问题上‘宜松不宜严’。”

 

  “从中央到地方相应的跟进措施应当尽快出台,尽量缩短时间差,避免一些矛盾现象的出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条文没有废除之前,它应当是有效的,作为普通公民应当遵守,按照现行的规范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如果违反了现行规定,也有可能按照现行法律,承担一定的后果。”

 

  段成荣的意见是,国家的立法部门和各个地方应当尽快完成修法的过程。对于公民而言,则建议等到新的法律公布之后生育。“可以预期,这个过程肯定不会太长,而且生育本来就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个矛盾出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段成荣说。

 

  李建民也向记者强调说,从本质上,该政策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精神不矛盾,但是各地条例中“限制只能生一个”的相关规定都应当修改,“所有以前跟中央最新规定内容相悖的政策都应该取消,在程序上没有取消之前,至少现在就不应当执行了。原来鼓励独生子女的政策也应改变,比如原来的独生子女证和奖励费就不应该存在了”。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的建议是,首先,独生子女奖励费可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划定年龄界限,不在育龄范围内的妇女还应当按照原来规定进行奖励,而对于一定年龄范围内的育龄妇女,自愿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不再进行奖励。

 

  “另外,独生子女费也应当取消,这也得划定一个年龄界限,按照年龄和生育能力采取继续奖励或者取消奖励的措施。”陆杰华说。

 

  焦点问题二

 

  如何才能“放心生”

 

  在政策出台后,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10月29日表示,下一步将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政策的衔接。

 

  卫计委表示,将加强生殖健康、妇幼健康、托儿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力加强对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做好出生人口监测,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是让家庭在生育决策权上更有决定权,但现实是家庭仍未掌握生育决策的所有权。”李建民说,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于家庭的支持不够,无论是从法律还是从社会政策上,都应该体现出对家庭的支持。

 

  在原新看来,全面二孩还涉及很多问题。

 

  “比如,产假制度应该调整,现在是98天产假,全面二孩之后,应该考虑是否可以延长产假。此外,提倡母乳喂养,是不是可以在工作场所设置育婴室。”原新说,类似的社会扶助政策还有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都应当相应地跟全面二孩政策相配套。

 

  对此,李建民也建议通过增加育儿补贴、延长带薪产假、对多子女家庭减免个税等措施来鼓励生育。

 

  “第一,要增加跟生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儿科、产科、妇产科医院等医疗资源的投入和配置。第二,要大力发展儿童照料的社会服务。第三,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这样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幼儿园入园难、学区房的状态很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打破阻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结构。”李建民说。

 

  此外,陆杰华建议说:“从奖励扶助政策上,应当关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的家庭;另一方面,在对待妇女的待遇上,企事业单位不应该对于生育二孩的妇女歧视,在工资、奖励、包括职业竞争方面都应当是平等的。”

 

  焦点问题三

 

  是否会遭遇“落地难”

 

  不论对于家庭个体,还是对于整个国家,迎接二孩的到来都将是一个考验。经过多年的反复讨论,中国谨慎并适度地走出了这一步,但同样的,中国未来也将面临人口增多带来的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受访专家均表示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各地方“政策落地”的时间差成为了专家普遍提到的问题。

 

  “修改法律已经达成共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在讨论和修订过程中了。但是具体到各省什么时候落地取决于各个省的情况,也要积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我国大部分的优惠、优先、优待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地方规定为核心的,需要地方把这些政策作出梳理并进行综合调整。”原新说。

 

  此外,陆杰华向记者提到,关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何时算是‘政策内’,何时算是‘政策外’的,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同时,针对大规模的迁移流动人群,对于生育孩子的登记是按照属地还是按照原居住地,这些需要探讨。”陆杰华说,对再婚家庭的界定,如果双方都有一个孩子应该如何界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操作,都应当出台国家层面的原则性、可操作的方案,以避免各地的差异。

 

  此外,原新强调说,新政策出台还要表明一个态度,可以生育二孩,但要限制三孩以上,“生二控三”,针对“控三”也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政策方面的规定。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各个区域、各个层面承担的压力程度有很大差别。比如,大量的年轻夫妇是以流动人口的方式在城市生活,其中很多人符合条件可以生育二孩,但是由于他们的户籍不在居住地,很多的公共服务都没有把他们考虑在内。”段成荣说,“当大量流动人口夫妇的孩子在城市里出生、成长时,如果城市管理者在考虑未来公共服务的时候,仍只考虑户籍人口而不考虑流动人口,那么公共服务势必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主要城市以及特大城市。”

 

  在段成荣看来,落实二孩政策必须落实“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我国的规划、公共事业的安排、教育、卫生等等重要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安排应当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将可能出现的压力和矛盾提前消化”。

 

  “具体的规划和政策都要考虑这些问题,后续的工作包括修法、政策制定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安排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段成荣说。

全面二孩生不起,二孩生的起也养不起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