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出道的那些中国艺人 韩庚(花美男时期SJ国内流量担当) 韩庚,韩国出道的第一位外国艺人,曾是组合SuperJunior中唯一中国籍成员及其子组合SJ-M的队长,2009年12月21日与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解约并宣布单飞。2010年7月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庚心》,2011年9
在韩国出道的那些中国艺人
韩庚(花美男时期SJ国内流量担当)
韩庚,韩国出道的第一位外国艺人,曾是组合SuperJunior中唯一中国籍成员及其子组合SJ-M的队长,2009年12月21日与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解约并宣布单飞。2010年7月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庚心》,2011年9月9日主演《大武生》上映,2012年7月发行第二张专辑《寒更》,并于11月12日在MTV欧洲音乐奖上以最高票数获得全球最佳艺人奖。2013年3月24日获KCA美国儿童选择奖亚洲最受欢迎艺人奖。4月26日主演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同年参演好莱坞A级制作《变形金刚4》,将事业版图向国际拓展。演艺事业外,韩庚热心公益。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广州亚运会志愿彩形象代言人。2011年成为lovelife公益计划内地发起人,2013年担任MTVEXIT反贩卖行动形象大使。
吴亦凡
吴亦凡(Kris),1990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2007年通过S.M.Global Audition CANADA的选拔,进入韩国最大的造星工厂SM娱乐公司并成为练习生。2012年2月16日公布个人出道预告。4月8日,以EXO组合成员身份正式出道,为主攻华语地区的小分队EXO-M的队长。吴亦凡(Kris)在队内是队长、Rapper和语言担当,精通普通话、英语、韩语、粤语四种语言,并以其俊朗的外貌、霸气的台风和极具亲和力的性格获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
2014年5月15日,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男团EXO成员中国成员、队长吴亦凡(KRIS)向所属经纪公司SM娱乐提出解约。据悉,吴亦凡已经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递交诉讼。目前具体情况尚不明朗,普遍预测与SuperJunior前成员韩庚退团事例相似,主要因为个人活动受限制所致。
鹿晗
鹿晗(LUHAN),1990年4月20日出生于北京,在中韩及海外多面发展的中国籍男歌手、演员。2008年赴韩国留学,留学期间在明洞逛街时被S.MEntertainment公司星探发掘,2010年签约成为旗下练习生,2011年12月27日通过EXO官网公开写真和预告视频与公众见面,2012年4月8日以EXO/EXO-M组合成员身份正式出道。2012年出道初期,因
其出众外貌及不俗的唱跳实力而获得了广大粉丝的关注和喜爱。在EXO组合里担任主唱、领舞、门面担当三大核心职务,是团队代表人物。2013年在EXO专辑《狼与美女》剧情版MV中担任男主角,成功诠释了剧中“狼族少年”的角色,展现了表演方面的天赋与实力。
作为韩国SM公司去年重磅推出的男团EXO的一员,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鹿晗有着无可匹敌的至尊萌貎,逾180万微博呼唤的声音更是让更多路人认识了他。
张艺兴
张艺兴,艺名LAY,1991年10月7日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歌手,男子组合EXO/EXO-M中国籍成员。2005年因参加湖南经视《明星学院》比赛获得总决赛季军被人熟知。2008年通过S.M.Casting System的激烈选拔成为韩国最大娱乐公司S.MEntertainment旗下练习生后赴韩国开始长达四年的练习生生活。2010年张艺兴凭借出众的舞蹈实力以公开练习生身份参与公司前辈组合SHINee日本一巡演唱会舞蹈演出。
2012年4月张艺兴以SM公司新组合EXO和其子队EXO-M中国成员身份正式出道,公开艺名为LAY。队内为主领舞、副主唱和乐器担当,擅长钢琴,吉他和歌曲创作,有着优秀音乐细胞和天赋的他正不断突破自我,未来也将施展更多音乐才华,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舞台。2012年12月末与东方神起队长郑允浩,SuperJunior成员东海·银赫,SHINee成员珉豪·泰民,以及队友KAI组成了SM最强7人DANCE组合S.M. The Performance[1]在SBS年末歌谣大战进行首演。2013年12月中旬参与的专辑主打歌《十二月的奇迹》打歌现场中,张艺兴也向歌迷们展现了其出色的钢琴演奏实力。
黄子韬
黄子韬(艺名:TAO)1993年5月2日出生于山东青岛,是S.M.Entertainment旗下2012年推出的12人男子组合EXO成员,在中国引发了相当热烈关注。属于子队EXO-M团队,是其中最小的成员。因在舞台上表现出非凡的武术实力,加上喜欢在海边散步的爱好,而有着“浪漫功夫熊猫”之称。具有修长的身材以及强烈的眼神,吸引住了无数FANS的视线。纯真的性格,让人感到极具亲和力,散发着可爱而又独特的气息。
2014年01月03日,黄子韬出席韩国文化艺术界人士新年问候会,与总统朴槿惠见面握手。2014年03月19日,黄子韬参加MBC《Show!Champion》100回特辑。2014年03月21日,黄子韬担任首尔时装周开幕式表演嘉宾,TAO走秀。
宋茜
宋茜(Victoria),1987年2月2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在韩国发展的中国籍女歌手、演员。在2007年举办的北京市舞蹈大赛中,宋茜被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相中签约,成为旗下练习生。正式出道前就与李准基、RAIN等韩国明星合作拍摄广告。2009年9月加入f(x)组合正式出道并担任队长。2010年参与了多个韩国综艺节目。2012年首次参演电视
剧《爱情闯进门》,并获得国剧盛典年度最佳新人女演员奖。2013年加盟导演李少红执导的新剧《茧镇奇缘》,已于2014年3月6日杀青。
张力尹
张力尹(JangRiin),1989年2月28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在韩国发展的中国籍女歌手,也是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秘密培训三年出道的首位中国籍R&B歌手。2005年,张力尹被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董事李秀满钦点,称她是拥有卓越唱功和完美嗓音的女艺人。2006年9月9日在韩国MBC节目音乐中心以歌曲《Timeless》出道,出道后曾参与过同公司艺人的演出。2008年推出首张国语专辑《星愿》在国内引起较大关注,获得了2008年星光大典"人气女歌手奖"。
2014年2月12日,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推出情歌专辑《SM THEBALLAD》,张力尹与韩国男团EXO-M成员金钟大为该专辑演唱中文版歌曲《呼吸》,并宣告复出。
王霏霏
王霏霏(Fei),1987年4月27日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歌手、演员。2007年进入韩国娱乐公司JYPEntertainment成为练习生。2010年7月1日以missA组合成员身份出道。出道之前,还曾以sisters组合成员的身份活跃在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出道当年即获得2010年度MAMA颁奖礼最佳新人奖女歌手、最佳舞蹈表演奖女子部门、年度金曲奖三项大奖。2013年在韩国综艺《DancingWith The Stars》第三季中夺得冠军。
孟佳
孟佳(Jia),1989年2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missA组合成员,歌手、演员、主持人。2007年进入韩国娱乐公司JYPEntertainment成为练习生。2010年7月1日以missA组合成员身份出道。出道之前,佳还曾以sisters组合成员的身份活跃在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出道当年即获得第2届MAMA颁奖礼最佳新人奖女歌手、最佳舞蹈表演奖女子部门、年度金曲奖三项大奖。
2013年,5月出任在韩国举行的中国”皮影展“宣传大使,并将所得捐赠雅安地震灾区。10月发行新专《Hush》回归。并在中韩合拍电视剧《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饰演”宋青“一角。11月,在MBC中文可视电台《偶像本色》中担任主持人。2014年1月25日,missA开始举行亚巡演唱会,首站香港站。4月12日,北京站。
赵采儿
赵采儿(Alyssa),在韩国发展的中国籍女歌手,1992年5月30日出生,韩国汉城大学研究生在读。2012年加入韩国七人女子组合TURAN,2013年8月16日通过韩国KBS电视台音乐银行正式出道,首支歌曲MV《bangbang bang》正式推出。2013年11月8日获得韩国47届歌手节最佳新人歌手奖。2013年11月28日获得韩国文化演艺大赏新人歌手奖。
在韩中国艺人为何回国发展?
截至5月17日,上映半个多月的电影版《何以笙箫默》已斩获了3.4亿的票房。除了小说原著、先前电视剧以及两位主演的人气,新演员黄子韬的加盟也为电影贡献了充足的话题。这位韩国人气团体EXO的成员于今年4月22日刚刚宣布与韩国顶级经纪公司SM解约,成为又一位从韩国归国后迅速参演话题电影的艺人。
#p#分页标题#e#
黄子韬身上所体现的“在韩国学习歌舞并最终出道唱歌,随后回中国出演电影”的另类新星成长路径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他之前,曾与其同在一个偶像团体的中国籍艺人吴亦凡、鹿晗也都选择回国发展,两人分别参演了《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和《重返20岁》等主流电影。而更早从韩国团体SuperJunior退出归来的艺人韩庚更是商业价值猛涨,连续出演了《智取威虎山》、《万物生长》等重磅国产电影,甚至还在美国大片《变形金刚4》里露了一面。而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都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本土片方为何会选择回国发展前鲜有电影经验的“离韩”艺人担纲影片主演,笔笔案例之下是逐渐清晰的商业逻辑。乐正传媒营销与咨询总监彭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除了其现成的人气能够带来话题和票房外,这些在韩国经历过严格艺人培训的年轻人职业化素养普遍更高。中国成长-赴韩打造-回国发展,这样“三步走”速成造星模式正愈来愈频繁的在中韩两国出现,韩国成熟的艺人培训制度正在为中国塑造批量化的新生代明星。
“这种职业化不仅让制片商产生信心,也让电影的宣传营销更容易开展,可以说,‘离韩’艺人回归后的大放异彩对于国内的艺人培训更是一种启示。”彭侃指出。
青春电影新“标配”
从参演影片《何以笙箫默》伊始,本土“新艺人”黄子韬就在为这部影片持续贡献着各类话题。而在被中国主流大众所熟知之前,他在中韩两国偶像团体粉丝群众早已有着可观的人气基础。
事实上,今年“五一档”上映的电影版《何以笙箫默》是在2014年12月底才正式开拍,而自开拍后不久便传出了黄子韬将加盟客串的消息。此后电影在3月中旬宣布定档后,又很快传出了黄子韬欲与韩国经纪公司解约的消息。
伴随4月22日黄子韬本人正式确认解约回国后,在国内SNS网站第一时间形成了热门话题,而此时距离《何以笙箫默》上映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
在黄子韬之前,与他同一演唱团体的另两名中国成员吴亦凡和鹿晗也先后与原经纪公司解约。二人分别出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和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均属中低成本电影,然而最终分别收获2.8亿元和3.6亿元票房的成绩已让业界频频侧目。
不难看出,此前在韩国人气团体数年所积累的人气很快地转化为在华参演电影的宣传利器。吴亦凡、鹿晗和黄子韬的微博粉丝数分别超过800万、640万和620万,而艺人们经常利用微博等社交平台和粉丝互动的习惯,在影片宣传期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促进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前述艺人在其宣传参演电影的相关微博转发数超过二三十万者并不鲜见,从参与活跃度和消费转化率甚至远远超过媒体大V。
前后短短一年间,三位在韩国发展的中国艺人回国进入电影圈,并迅速攒下众多代言合约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商业现象。尤其在青春电影方面,长相出众、能歌善舞的赴韩回归艺人更是成为了“标配”。对此,彭侃认为,众多片商起用这些高人气的年轻艺人除了有迎合“粉丝经济”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些年轻“海归”艺人经过系统的艺人培训后所怀有的较高职业素养。
每年中国本土综艺选秀造星、演艺公司挖掘培训的数量也十分可观,但能够像韩国艺人训练生这样顺利“孵化”或转型的却寥寥无几。在上一届《中国好声音》夺得冠军的选手亦是出自韩国艺人训练营,而在这些走到公众面前的年轻人身后,是每年成百上千经选拔后赴韩集训打磨的中国艺人苗子。
彭侃认为,韩国的练习生制度虽然残酷,但却保证了出品艺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全面的演艺水平。
经纪模式差异迎来转折点
一直以来,韩国高度成熟的造星流水线为中日等国输送了大量艺人和演艺团体。而在其中,多人演艺团体中由少量中国籍培训生参与组团的模式更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操作路径。
有业内人士直言,让更多中国面孔出现在韩国团体中不仅满足了急速更新的韩国造星业人才资源的短缺,更有效帮助这些团体在华走红。“而韩国团体成员本身演出收入相对较低、团体内个人独立发展机会有限的现状,使得在韩训练出道后回国发展渐成主流”。
这样的艺人资源“回流”折射了中韩影视及唱片业艺人培养制度的差别。其中,艺人经纪的模式差异最为明显。
相比韩国大会社式的经纪公司,中国艺人经纪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更倾向于艺人工作室的模式,即新艺人培养需要依靠大牌经纪人或大牌艺人的资源提携。据悉,黄子韬此番接演的《何以笙箫默》便是本土知名男艺人黄晓明参与投资并监制的。
“韩国的经纪公司市场相对更稳定也更成体系,因此能更从容地培养艺人,而中国的模式对于某一个艺人或经纪人本身的依赖度则明显更高。”彭侃认为。
基于两类模式的合作正逐步打开局面。据了解,目前已有国内演艺机构在积极学习韩国艺人培养的模式。安徽卫视在今年4月下旬便宣布将与韩国MBC电视台合作打造一档名为《星动亚洲》的真人秀。该档节目计划对海选而来的练习生从歌唱、舞蹈以及表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最终计划是推出艺人在中韩两国同时出道。
推荐阅读:王长田:在韩中国艺人解约 并非中韩合作的主流
继韩庚、吴亦凡、鹿晗之后,最近又一位在韩中国籍艺人黄子韬也提出解约,理由仍然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这样,仅韩国SM公司旗下EXO组合中的四位中国籍艺人中,就有三位要解除合同回国发展。官司缠身似乎并未影响鹿晗和吴亦凡的名利双收。上周“2015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公布最新榜单,二人从范冰冰、周杰伦、成龙、刘德华等已经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半辈子的前辈手中分得一杯羹。鹿晗更是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的华人90后明星。韩国培训的中国籍艺人频频解约回国发展,已成中韩娱乐圈内最引人争议的现象之一。
对此,王长田认为,韩国培训的中国籍艺人频频解约的原因,第一,韩国主要是将艺人向音乐方面培养,而在中国,最重要的娱乐市场是电影业,因此会使艺人有种不稳定感。第二,中国艺人收入之高,世界罕有,而韩国艺人收入较低,这也是中国籍艺人经常解约的原因之一。
同时,王长田预测,2017年中国将超过好莱坞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票房市场。
中国有非常大的市场,市场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全世界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电影市场去年300亿,今年400亿,2017年的时候我们就会超过好莱坞,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票房市场,而这仅仅是票房。在美国电影票房只占电影行业总收入的不到30%,如果中国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占到电影行业的50%的话,意味着电影票房要乘2才是电影市场的规模。
以下为王长田演讲实录,由钛媒体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很长时间没有参加这种类似的活动,我说今天的活动一定要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跟韩国公司谈过无数合作,各种方式,各种项目,各种场合,但是没有一次成功过,所以我就说我一定要过来一下,我来看在这地方能不能找到答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场所。
韩国公司的困惑:培养好艺人就解约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著名的韩国公司到光线来想跟我们谈合作,他们有一些困惑,他们的艺人培养好之后,中国的艺人就解约,红遍半边天,马上接各种电影项目和广告项目,他们非常困惑,说在韩国不是这样想的,艺人也不会这么做,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反映了中韩两国在市场和文化方面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建立中国和韩国影视合作的必须要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举例讲,在中国,电影目前是娱乐行业最强的推动力,也是发展最快的,最市场化的。但是在韩国,大家知道韩流首先是由音乐带动的,韩国的音乐非常强,中国的孩子在韩国首先培养的也是歌手。韩国音乐带动的娱乐业和中国电影带动的娱乐业,它实际上在表现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也意味着艺人在从韩国培养完了之后回到中国的时候,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进入电影行业。如果韩国经纪公司不能给艺人在电影方面有很好的未来安排的话,那艺人心里就会发慌,他觉得他的未来没有保障,他觉得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中国艺人收入之高全世界罕有
再比如说,在中国艺人的收入之高,我想在全世界可能又是罕有的,至少20-30个中国艺人每年收入会超过1亿人民币,个人收入会超过1亿人民币。但是在韩国,艺人的收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市场给了他们很多的限制,或者是说它们形成的行业规则使艺人没有那么高的收入。这时候,一个艺人到底在哪边发展?显而易见,他一定会追逐更大的利益,要到中国来发展。
如果我们探讨中韩娱乐业的合作,我们就必须要面对这些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政策方面,我们非常喜欢韩国电影,但是韩国电影题材的广泛性,还有它的深刻性,中国电影是完全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们意识形态的管理政策,这些内容可能是不能被拍摄的。
中国影视行业骗子到处都是
#p#分页标题#e#
再比如说合约意识,我们知道在韩国,大家都非常克制,非常有合约意识,公司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在中国市场,老实说至少在影视行业骗子、混子到处都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谈不上合约精神的。这时候韩国公司到中国来合作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困惑,不是签了合同吗,为什么执行不下去,这也是一个差异。
当然还有一些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所以它的民众处在为国家自豪的兴奋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心里非常脆弱,别人批评他两句,可能一下就形成舆论压力,我们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回过头来,我们说看到韩国什么东西都申遗了,中国的东西韩国申遗了,这也会造成一些文化上的对立,这些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2017年中国将超过好莱坞成为第一大票房市场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又有非常大的市场,市场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全世界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电影市场去年300亿,今年400亿,2017年的时候我们就会超过好莱坞,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票房市场,而这仅仅是票房。在美国电影票房只占电影行业总收入的不到30%,如果中国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占到电影行业的50%的话,意味着电影票房要乘2才是电影市场的规模,这个比例我认为在未来两三年就可能实现,影视行业的上市公司如此之多,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我们要合作,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些现实,同时要建立新的信任关系。比如说艺人培训方面,我们以往中国的艺人到韩国培训都培训得很好,大家都要回国。韩国的公司有没有可能以开放的心态,在中国市场培养艺人,这是一个诚意的问题,否则艺人解约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再比如说,韩国经纪公司或者艺人公司跟中国公司上来就建立合作,而艺人是由中国经纪公司管理,大家共同管理和打造艺人,那艺人因为后面有一个后盾,他不是单方个人跟韩国公司签约,这时候他的关系相对来说也会处理得比较简单一些,艺人的信心我觉得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脆弱。
配音问题阻碍两国电影发展
我们注意到很多中韩合拍的电影,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配音。我们都知道那个演员是韩国人,他配音的效果中国观众是很难接受的,就像中国电影没法走向世界一样,因为我们说的是中文,我们配成英文,西方世界是不接受的。所以这时候,韩国艺人可能学习中文,包括中国艺人走向韩国,学习韩文就变得非常必要,这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实际上是非常大的问题,这涉及文化认同的问题,涉及对观众尊重的问题。
再比如说关于电影合拍,到现在为止,中韩合拍的电影有的是中国导演韩国演员主演,有的是韩国导演中国演员主演,这里面有极少数是成功的,票房不够理想。我们调查过很多观众,他就觉得中国的故事找一个韩国人来演,或者韩国故事找中国人来演,或者韩国故事找中国导演,中国故事找韩国导演,总而言之就是混合这样的一种体系,大家看不到你这个东西的支点在哪里,他也不觉得是中国的电影,也不觉得是韩国的电影。
电影要本地化,不要想中韩两地通吃
而事实上韩国电影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韩国本土电影那么好,但是我们看不到有好的表现,最高的票房1亿就打住了,但是在中国超过1亿票房的电影是四五十部之多,这些都得要解决。有一个重要的例子,《重返20岁》,据说在韩国发起的时候就考虑要做中国版电影,所以在韩国不错,在中国票房是3.65亿,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中韩电影,那是因为它上来就考虑了文化差异。在中国这边,导演是一个台湾导演,演员是中国内地的演员,但是剧本,这个题材,最早的发起者是韩国公司,这可能就是很好的方式,就是你做的时候要考虑当地市场,然后再考虑外边市场,而不能同时两个市场通吃,我们以往电影的合作大部分是在两个市场通吃的观念下形成的。
建议中韩成立影视合资公司并上市
再往下,中韩成立影视合资公司很有可能,我们现在正在探讨这种合资公司,甚至我认为这种合资公司在中国具有上市的可能性。我们现在签了电影协议,有自贸区协议,有很多政策支持,双方之间文化有很多认同,艺人有很多是熟悉的,只是需要一个利益纽带把这些主力公司连接在一起,而这个纽带还包括中国公司投资韩国公司,韩国公司投资中国公司,以及建立合资公司。我相信娱乐业真正的推动力量一定是主流公司、专业公司在推动。以往中韩交流方面主流公司没有真正出动,或者出动的也都是做一些试探性的动作,而现在这个时候到了我们要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让这些大公司,大的艺人,大的项目真正捆绑在一起开始合作,我相信这种合作,只要我们找对了方向,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在韩国出道的那些中国艺人,在韩中国艺人为何回国发展?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1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