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标题,蛇草水!!对,没错!就是它,昨晚小编还在看这个蛇草水到底有多少人能品尝的了它那个性的味道呢。小编记得有一次喝了一口,只是一口而已,那味道让小编差点没吐掉,如果你想醒脑醒目,请用蛇草水吧,反正个人是绝对享受不了这个味道的,貌似也
看到这标题,蛇草水!!对,没错!就是它,昨晚小编还在看这个蛇草水到底有多少人能品尝的了它那个性的味道呢。小编记得有一次喝了一口,只是一口而已,那味道让小编差点没吐掉,如果你想醒脑醒目,请用蛇草水吧,反正个人是绝对享受不了这个味道的,貌似也有部分人对这个口味很喜欢,身边大有人在啊。这简直就是重口味的重口味!
蛇草水到底有多难喝?
4月5日,崂山矿泉水官方微博@崂山矿泉水1905 发文称,崂山矿泉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进驻利比里亚了
而微博的两张配图却让网友大惊失色: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最难喝”的饮料——“崂山白花蛇草水”么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款被网友评论为“不喝终生后悔,喝了后悔终生”的饮料,那,我就给你科普一下。
崂山白花蛇草水是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的碱性饮品。
原文:
在官方宣布的版本中,故事是这样的:在我国广西、云南一带,生有一种蛇,黑质白章,人称白花蛇。对,就是柳宗元说的那种。
白花蛇喜欢舔食一种草叶上的露水,这种草由此得名白花蛇舌草。
现代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能够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还能“抗肿瘤”(这种草居然能“抗肿瘤”,为什么不用这草生产治疗癌症的药而非要做饮料呢,小编实在想不通)。
据该公司的产品介绍,崂山白花蛇草水是在天然崂山矿泉水中添加白花蛇舌草提取液及二氧化碳,经特殊工艺配制而成,能有效解酒、护肝、养胃、解毒、清热。
据百度百科资料,崂山白花蛇草水累计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真正让它闻名于世的是它那独特而销魂的味道。网友表示,如果叫“崂山白花蛇草水”的东西都能用来喝,那么“正红花油”就能用来炒菜了,“六神花露水”也能用来蘸寿司了!!
怎么形容这种味道呢?
微博网友@想开挖掘机的我:
我给没喝过的朋友描述一下味道:刚入口时一口碳酸味,碳酸劲下去之后是一股草席泡在水里好几天的味,咽下肚后嘴里有海水的咸味混着草席子味。。。这蛇草水里面有蛇草等植物成分,对人身体很好,而且水是碱性的(关于水的酸碱度,观察者网之前做过报道,我国生活饮用水指标中确实有pH值一项,范围是6.5-8.5,但这并不是健康指标,而主要是出于防止金属管道被pH值较低液体腐蚀的考虑)。
知乎网友“碳酸锂”则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他第一次喝崂山白花蛇草水的感受:
我感觉一股凉意顺着我的喉咙堕入了我的胃中,口腔里充斥着淡淡的草席清香,世界一片明亮,就如同那午后的草原上,一阵青草的香味随风飘逝。
紧接着,我感觉一股仿佛是一年没洗的脚上所套着的两年没洗的袜子,并且还是捂在一双密不透风的旅游鞋中,最后蒸发出的汗液一般的味道,顺着我的食道,一点点的爬到了我的嘴里,这股味道肆意的扭动,奔驰,与我的口腔融为一体,侵入了每一个缝隙当中。
紧接着,他发生了裂变——只感到一阵迅雷不及以掩耳之势的恶心,他就已经与那股草席子味结合在了一起,缠绵悱恻,交错相融,最后炸裂出了来自梁非凡的咆哮: 吃屎吧二狗!
微博网友@张心怡Christina:喝下去皱眉事小,打嗝起来的回味才是真精髓~
而山下智博去年10月去青岛喝崂山白花蛇草水时的表情,更是让崂山白花蛇草水这张青岛名片威名远播。
版权所有:
味道如此难忘,以至于直到今年2月,山下智博还记得这货
所以网友们很担忧啊,把味道如此销魂的“灵魂之水”送进利比里亚,中利友谊的巨轮会不会说沉就沉
味道魔性的饮料可不止崂山白花蛇草水一种。黑松沙士、东方树叶、红尖叫、格瓦斯和崂山白花蛇草水并称五大最难喝饮料。排名不分先后
喝过这些饮料的人,是真正的勇士!
白花蛇草水有什么功效?
崂山白花蛇草水是在天然崂山矿泉水中添加白花蛇舌草提取液及二氧化碳,经特殊工艺配制而成的碱性饮品,既保留了崂山矿泉水中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又完美融合了白花蛇舌草本身的功能,有效解酒、护肝、养胃、解毒、清热,因此堪称健康饮料之珍品。
人体内环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碱性,而癌症患者几乎都是酸性体质。正如世界著名专家、日本医学博士筱原秀隆先生所言:人体内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素在体内愈来愈多,不断堆积,当因量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产生。所以,人要健康,首先要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崂山白花蛇草水自1962年问世以来,畅销东南亚四十八年而不衰,累计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外消费者誉为“健康珍品、养生经典”。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原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在华期间,天天饮用崂山白花蛇草水。 2000年,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访华期间,指名饮用崂山白花蛇草水。崂山白花蛇草水因此被美誉为 “总统饮品”、 “世界名饮”。
蛇草水到底有多难喝?白花蛇草水有什么功效?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