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中国的文化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比如说在英文中叔叔、伯伯等都是一个英文单词,中国单是问名字就有好几种问法,而且面对不同的人、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表述。那么中国人在询问年龄时有哪几种问法?贵庚和芳龄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 称呼是一

  中国的文化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比如说在英文中叔叔、伯伯等都是一个英文单词,中国单是问名字就有好几种问法,而且面对不同的人、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表述。那么中国人在询问年龄时有哪几种问法?贵庚和芳龄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贵庚和芳龄都是询问年龄时的用语。庚,指年龄;贵庚:敬词,客气的问人年龄。

 

  在使用这个词时,一般都有尊重的意思。男女都可使用。但在交往中,男子使用较多。对年轻女子,一般使用“芳龄”。对老年人。一般使用“高寿”。

 

  敬称即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再比如老: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些高级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别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一、口头称谓语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

 

  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

 

  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p#分页标题#e#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p#分页标题#e#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贵庚和芳龄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传统称谓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