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生活 梦幻男人 评论

东北三省一向以来都是给人一种彪悍魁梧的感觉,而且大多数地区的人都会认为东北人很能打架,因此,大部分人提起东北都会想起黑社会,觉得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特别能打架,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东北人给人的感觉比较的魁梧,但并不代表东北的黑社会就

  东北三省一向以来都是给人一种彪悍魁梧的感觉,而且大多数地区的人都会认为东北人很能打架,因此,大部分人提起东北都会想起黑社会,觉得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特别能打架,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东北人给人的感觉比较的魁梧,但并不代表东北的黑社会就最多。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

 

  东北人在全中国留下的“战斗民族”印象,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东北人在中国大部分地方留下的赫赫武功。罗永浩曾经说过:长江以北的大案要案几乎都是我们东北人干的。中国北方的暴力犯罪案件,尤其是团伙犯罪,东北人的确表现抢眼。

 

  东北多出暴力团伙,通常被解释为“民风彪悍”,而且逻辑上也颇能自洽:今天的东北社会,形成于近世的大规模自发移民,它相对于官方组织的有序移民,更容易形成类似丛林法则的民风,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圈占更多资源。

 

  但逞强好斗并不一定意味着暴力团伙的活动几乎遍布全国,而且我们后面将要谈到,无论是逞强好斗,还是喜欢抱团一致对外,东北人在中国远远算不上突出。

 

  东北社会明显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社会结构特征,或许才是让全中国都认为“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的最重要原因。 原文: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牢固的信任和默契,是暴力团伙最重要的组织纽带,通常,暴力团伙的核心成员的情感纽带,不是来自血缘关系,就是自小长大培养起来的信任。如果从小共同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中,很容易形成牢固的情感。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型厂矿企业,是个封闭而完备的社会,厂矿子弟们从幼儿园起就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空间,他们不但有最深切的共同记忆,而且会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内地孤岛般的三线企业就更明显。

 

  如果是年龄结构极为整齐划一的厂矿企业——职工们几乎都是同代人,子女们也是同代人,相对年龄构成是连续分布的社会,这种环境长大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荷尔蒙喷发的年龄,厂矿子弟面对外部世界更容易抱团,如果他们成年时未能顺利进入社会,就极易滋生暴力团伙。

 

  东北是中国大型厂矿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很不幸的是,1980年代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很容易变成待业青年,1990年代进入就业年龄的人更不幸,遇到国企改制下岗潮。东北高度单一的经济体系,使这些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开东北寻找机会。

原文: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媒体报道说,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胎记”。报道还说,了解地区差异对了解中国人的性格是很有用的,因此在首次遇到某个人时,人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你是哪里人?”

 

  报道说,来自中国最寒冷的东北地区的人最热心肠,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报道援引医学和心理学专家们的话说,但是由于他们的日常饮食主要是高脂肪口味重的食品,因此他们脾气急躁,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报道说,内蒙古人对朋友两肋插刀,热情好客。他们在健康上存在的麻烦是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吃的多了,动的少了,因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北京周边的河北省是一个工业省,那里的人为支持首都作出了很大牺牲,其中包括植树造林以阻挠沙尘暴的入侵。而且受到严重污染,因为工厂都迁出了北京,迁到了首都周边的地区。报道说那里的人们应该更重视他们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他们的肺。

 

  至于首都本身,报道说,北京人礼貌、健谈、易于接近。报道说,有关老北京人有这样的说法,他们对事情太认真,敢于挑战不公平现象……如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报道说,应该提醒北京人,如果他们对所有事情都太过认真,希望将生活中所有问题都连根铲除,那么他们就无法放松。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将会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从而可能会使他们患上癌症。

 

  有些网民认为这些描述很有意思,而另一些人则觉得没意思,认为都是些没有科学依据的陈词滥调。

 

  一位搜狐论坛的用户说:“如果你碰巧遇到了好人,那么你就会认为来自那个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好人。如果你遇上坏人,那么你就会认为来自那个地方的人都是坏人。”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

东北为什么给人黑社会多的印象?东北人都有什么特点?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9/5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