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是对佛教和尚的一种尊称,禅师一般被认为是看破红尘,参透生死的人,这些人的思想觉悟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因此禅师向来都是被人所尊重的。日前网上流传的一则禅师的文章,文章中禅师通过自己点化了小偷,而且在禅师严重,小偷是可怜的人,这是什么意思
禅师是对佛教和尚的一种尊称,禅师一般被认为是看破红尘,参透生死的人,这些人的思想觉悟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因此禅师向来都是被人所尊重的。日前网上流传的一则禅师的文章,文章中禅师通过自己点化了小偷,而且在禅师严重,小偷是可怜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禅师为什么称小偷是可怜的人?
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
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因为很多的小偷是因为贫穷而去偷盗,但是他不明白他为什么贫穷,不明白如何改变命运,获得福贵。反而想通过捷径不劳而获,不知道财布施是得财富的因,不知道越偷盗越贫穷。所以禅师不禁感慨道:“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绝大部分小偷都是因为贫穷而去偷盗,但是他不明白他为什么贫穷,不明白如何改变命运,获得福贵。反而想通过捷径不劳而获,不知道财布施是得财富的因,不知道越偷盗越贫穷。这种人岂不可怜?
佛教禅师都是怎样成为禅师的?
于现实生活中,耽于计较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心识中,充满了烦恼和怨尤;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太过于执着自我的感受与想法,眼目之中,完全是别人的言语和行为。
这,于佛法中称之为随着色尘缘境而转。
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作用,无非是依于自己的感官,相应于外界所接触到的现实种种情形,而引起自心中的想法,形成好受与不好受,分别自我意识的接纳或抗拒,以至肯定苦或乐的情绪。
这,在佛法中谓之“蕴相”,也就是因色而发受,缘受发想,依想起行,如是行必完成结果;或者说,即为五蕴的变化现象,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学佛之人,讲求“修行”,其实所谓的修行,即是修正自我意识所确定的行为;然后,持之以恒,精进不懈,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形成越逾世俗人的德养;同时,由于具足德养,自然也就可以自度度他,入达饶益功德的效力。
修行之道,依五蕴的调适要领而言,建立起“想、行”之间的“间隔”,可以说是“入道”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受”而发“想”之时,先能不即刻入于“行”,而能建立起一个间隔,那末,于原有从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想”,便可以调整、或者说修改;如是于“想”的内涵,即能入于“非想”的德养,发起不同于原有的作用,自然,于“行”的表现,便能展现出有修养的行为了!
于是,堪称学“觉——佛”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