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社会中,大多都是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去享受生活。而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各种工厂企业高楼林立,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快节奏的后果却造成了现在的空气污染,雾霾就是污染最好的证明,但即使这样,快
在现在社会中,大多都是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去享受生活。而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各种工厂企业高楼林立,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快节奏的后果却造成了现在的空气污染,雾霾就是污染最好的证明,但即使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依然没有停止,城市污染还在加重。
中国最干净易居的城市有哪些
1月8日 由《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环球视角·活力中国高峰论坛暨第六届环球总评榜·城市榜发布典礼”在北京举办,“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2016年度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宜居县(市)”等榜单一一揭晓。
上述榜单由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担任数据支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境内外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得出,数据搜集与分析贯穿2016年全年。
其中,杭州、昆明、成都、三亚、北京、洛阳、深圳、烟台、宜昌、南宁获评“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
顺德、龙门、遂昌、东山、即墨、孟州、新都、安吉、周庄、浦江获选“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
凤凰、婺源、常熟、昆山、武隆、松桃、南岸、延吉、阳朔、连城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宜居县(市)”
成都、天津、重庆、长沙、武汉、深圳、合肥、宁波、郑州、青岛获评“2016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原文:
成都、深圳、天津、上海、广州、武汉、苏州、重庆、长沙、郑州获评“2016年度最具活力城市”;
大连、成都、福州、广州、贵阳、哈尔滨、海口、合肥、烟台、喀什获评“2016年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
2016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珠海、威海、信阳、惠州、厦门、金华、柳州、曲靖、九江、绵阳;
2016中国十佳宜居县分别是浙江省德清县、云南省玉龙县、山东省蓬莱市、四川省平昌县、广东省博罗县、贵州省余庆县、江西省峡江县、湖北省钟祥市、吉林省抚松县和福建安溪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国已占全球的1/4,以后这个数字还会提升到1/3。但是“大并不代表好”,想要城市里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就要站得高看得远,高端定位、顶层设计要做好。要切实提升各方面的服务质量,谋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使城市充满活力,成为地方的名片,还必须敢于创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要寻求新的答案、新的规则、新的游戏。
易居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第一年。
已经进入2016年,如果这些“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小玩意儿”你还没有体验过,那就是真的out了!新年开始,“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新东西还会更多,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出乎意料”吧。
城市是人的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一切工作的价值指向。
对百姓而言,衡量一座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标准很简单,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新年之初,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城市各个角落,触摸12个字背后那座百姓心中的“明日之城”。保障衣食住行,彰显城市“民生底色”
一座宜居的城市,衣要暖、食要安、有屋住、行得畅,这是城市最基本的民生保障。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工、养路工、送奶工、送报工、清洁工、管网维修工、家政员……这些一线服务者们在为城市做贡献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城市更多关爱。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须是畅通高效的。2015年,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监测的45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稳居“中国堵城”之首,平均车速22.61公里/小时。
版权所有:
一座宜居的城市,还必须是健康的。毒大米、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激百姓神经,吃得健康、绿色、安全成为百姓最基本的期盼。
今天的中国,已有超过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百姓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但空间拥挤、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飞涨、生活不便……各种城市病的出现让百姓的衣食住行有了新的担忧。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治理“城市病”开出了药方。人们期待,新的一年城市生活更宜居美好,吃穿更健康,居住更舒心,出行更顺畅,城市更有活力、更加温暖。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据了解,这个《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实行百分制。宜居指数达到80且没有否定条件即认为是“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5年12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2006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2007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宜居城市科学标准》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