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志站在自家已成一堆黄土的屋外,望着邻居岿然不动的二层洋房叹气,他不知道在外打工的自己何时赚到足够的钱,盖上一栋砖混结构的新房,以前从没想过土房子不结实,这一次,你看,对比那么明显。 陈家的土坯房在83云南鲁甸地震中倒塌,家里三个不到10岁的
陈立志站在自家已成一堆黄土的屋外,望着邻居岿然不动的二层洋房叹气,他不知道在外打工的自己何时赚到足够的钱,盖上一栋砖混结构的新房,“以前从没想过土房子不结实,这一次,你看,对比那么明显。”
陈家的土坯房在“8·3”云南鲁甸地震中倒塌,家里三个不到10岁的孩子被砸死。陈家所在的银屏村,80人遇难,2人失踪,除少数被落石砸中致死外,绝大部分均因土坯房倒塌致命。村里的土坯房几乎在地震中完全倒塌。
不高的震级,惨重的伤亡。近年历次地震,抗震性能差的房屋,是夺命主因。农民贫困,多无力建起抗震房屋。民房抗震标准和实际投入缺失,这一点,若不弥补,后患难已。云南鲁甸地震死人图片,昭通鲁甸地震死亡名单:
夺命大地震
8月3日,鲁甸县龙头山镇,这一天,整个银屏村80人遇难,2人失踪。80人中,70多人因房屋倒塌致命。
8月3日下午4点,鲁甸县龙头山镇,四面环山的银屏村像往常一样平静。农忙时节,连续大雨后放晴,村民纷纷上山摘花椒。
银屏村陈家坪子社建在半山腰,村委会便位于陈家坪子社,村委会前的一条小街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段,这里有两三家小卖部和银屏小学。由于放暑假,小学里并没有师生。
陈家有五兄弟,二弟十几年前去世,其余四兄弟均居住在陈家坪子社。老大陈立志家在小街上方山坡,老三陈立平、老四陈立品和老五陈立帅三家人住在小街下方山坡。四兄弟家每家育有三个儿女。
4点20分,老三家二儿子陈发奎正在小院里骑自行车。见陈发奎骑得欢快,老三家小女儿、老四家两个儿子和老五家一儿一女,5个孩子围着13岁的陈发奎跑,大家争着要骑车。
老五家3岁幺儿陈发乾喊着肚子饿,老五媳妇罗开美正张罗着给儿子热饭吃。
4点25分,老三家大女儿陈发敏见晴天转阴,打算把晒在院子里的花椒收回家;罗开美见两个孩子在外玩耍,把儿子陈发廷和女儿陈发恋斥责回家写作业,端来了热好的饭菜,开始给幺儿喂饭。
4点30分,正在收花椒的陈发敏听到房子咕隆咕隆地乱颤,她立即朝着5步开外的弟弟妹妹们喊:“快跑!”陈发奎发现院子地面在晃动,他控制不了自行车,从上面摔了下来,之后拉了周围的3个弟弟妹妹朝院子里离房屋最远的一角跑去。
顷刻间,8间老土房在5个孩子眼前倒塌,漫山遍野都是黄烟。震动一停,陈发敏和陈发奎两人听到倒塌房屋下,小婶罗开美在喊“救命。”
5个孩子跑过去,刨了几下,发现无用后赶紧跑到大伯家找到大伯母王福琼求救。
王福琼和儿子带着村里10多个人,开始用工具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罗开美,40多分钟后,罗开美被刨出。
罗开美被救出后,说了一句“救救我的3个孩子”,便再也不能说出话来。
三个孩子分别7岁、5岁和3岁,三具遗体在地震发生次日傍晚被全部找到。
这一天,在陈家坪子社还有3人被倒下的房屋砸死。这一天,整个银屏村80人遇难,2人失踪。80人中,70多人因房屋倒塌致命。
患癌土坯房
在地震多发地区,平时遮阴挡雨却没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实际上就像潜伏的癌症,一旦暴发就只能等死。
6.5级地震夺617条人命,令人震惊。事后,有专家分析说,此次地震造成如此规模伤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震级较大;二是震源浅;三是灾区人口密集,达265人每平方千米;四是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
京华时报记者在龙头山镇发现,该次地震导致大多数人员伤亡的原因均为房屋倒塌、下沉所致,只有少部分遇难者被落石砸中致死。
上述情况,与鲁甸农村地区土坯房抗震性能差有关。银屏村陈家坪子社共42户人家,有36户房屋倒塌,基本都为土木结构的土坯房。这些土坯房中房龄长的已有百年历史,房龄短的也有20年左右。
陈家此次倒塌的两层土坯房建于1994年,每层250平方米,已有20年房龄。陈家人没有考虑过房屋抗震的问题。
“能建起来有得住就不错了,想不到那些方面。”老三陈立平说,1994年房屋建完后,家里就欠了2万块钱,到2000年后才还清。
8间土坯房住了三家人。左侧三间屋是老三陈立平家,右侧五间屋为老四老五两家合住。
“我们和老五还没分家,我们就想能赚个钱,盖个房子,分个家。”老四媳妇周清翠说。
老三陈立平去年在几兄弟中率先盖了70多平米的两间砖混结构洋房,一共花费9万元。陈立平夫妇为此欠下了5万元。另4万元是两人从2004年到浙江打工至今的所有积蓄,“三个孩子在上学,钱都是一点一点抠着剩下来的。”
2004年,陈立平夫妇和三兄弟四家人,进入浙江建筑工地做临时工,现在一天150元工钱,“下雨就没法做。”每人一个月顶多赚到2000多元,刨去吃住,所剩无几。
利用从工地上学来的本领,去年,陈立平夫妇自己买来了水泥钢筋,两个人一天一天把70多平米的新房盖起。这两间自建毛坯房在此次地震中毫发无损。
陈立平说,村里所有的砖混结构洋房都是自建的,“找几个人,包吃住,每天给150块钱工钱,不用几个月就能建好。”对于这样的房屋是否抗震,他们也说不清楚,“没有想过。”
尽管近10多年来,村里时常发生地震。
据了解,鲁甸县农村房屋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为主,普遍未经抗震设防,抗震性能差。
此次鲁甸地震后,倒塌的多是民房和旧房。很多农户仍住在土坯房中,很多民房的楼层较高,但部分房屋基本没有承重框架。
“我们在地震带?”
对于村子所处地震带一事,村民知之甚少。“我们在地震带?”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碰到不少村民的反问。
这样的民房难以在鲁甸这样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屹立不倒。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介绍,云南地处欧亚和印度洋两大板块的碰撞结合带,震区位于碰撞带的东侧、欧亚板块中的扬子小板块内。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作用时刻都在进行,导致云南地震频发,地质灾害威胁严重。
以龙头山镇为中心的30公里范围内,一直频发地震:2004年8月10日鲁甸桃源5.6级地震;2003年11月15日,鲁甸桃源5.1级地震;1983年6月4日,巧家包谷垴4.9级地震;1909年5月15日,鲁甸茨院5.5级地震。
实际上,中国地震局《201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汇总研究报告》表明,鲁甸县在2013年底便被划入“2014年川滇交界东部地震重点危险区域”。
除了地震,这里地质复杂。
据调查资料显示,地震前4县1区(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永善县、昭阳区)共有地质灾害点1579个,以滑坡、崩塌为主。
鲁甸县政府官网信息显示,从今年6月降雨开始,鲁甸境内便开始出现泥石流滑坡灾情。7月23日,持续降雨就已造成小寨、龙头山、乐红三镇境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以龙头山镇葫芦桥山体滑坡最为严重。
7月24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滇东北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姜兴武一行曾抵达鲁甸,深入龙头山7·23葫芦桥山体滑坡灾害点勘查,当时葫芦桥滑坡体上方已出现500多米长、三至四米宽的大裂缝,每天都有山体滑坡发生。
当时姜兴武认为:葫芦桥滑坡体规模大、边坡陡,处理难度比较大;如果采取削坡方式治理,资金至少需要三千万到五千万元,且治理时间至少也要一年半左右。
7月23日的灾情出现后,鲁甸县将受灾区域群众紧急转移。
银屏村离龙头山镇约有25公里,银屏村的箐地社离村委会所在的陈家坪子社还有七八公里的山路。箐地社与另一重灾村西屏村分列在一座山的两面。就在这座山上,每年5月到10月的汛期,时常会出现泥石流和滑坡。22户村民居住在山脚,受地质灾害之困,幸运的是此次地震中,箐地社没有人员死亡。
但山顶那块重达几千斤的巨石仍然让这22户居民不安。
箐地社社长杨明云称,只要连续降雨,就有石头滚下山,“我在家的时候,每天都要上山去看看,那块大石头什么情况,哪块石头在动了。”
对于村子所处地震带一事,村民知之甚少。
“我们在地震带?”记者采访时,碰到不少村民的反问。
银屏村村书记李春发介绍,村内共有30个社,彼此比较分散,村里每年会把几个社并为一个点,分点式组织两次防震、防滑坡、防泥石流的宣传培训,但是参与人数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人都在干农活,几乎没有人。”
为此,村里又以社为单位,由社长向每家每户发放防震防灾的小手册。
但对于手册的宣传防震的效果如何,李春发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可能也做不到强制让他们看。”
这一次,塌了的土坯房和站着的砖混房,让银屏村的人开始思考房屋抗震的问题。
这种意识,在2003年时其实就该树立。
2003年11月15日凌晨2时49分,鲁甸发生5.1级地震,造成4人遇难,14人重伤。
这一年,银屏村并未受到地震的威胁,陈家坪子社只有一户村民家的大门上方出现了一道不大的裂缝。这道裂缝并没有引起重视,这一家人用水泥把裂缝糊了糊,算是处理。
“在地震多发地区,平时遮风挡雨却没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实际上就像潜伏的癌症,一旦暴发就只能等死。”一名接受采访的国税局工作人员称。
记者在灾区看到,有抗震设计的一些楼房确实没有倒。在震中龙头山镇,就在一片土坯房倒塌形成的废墟旁,6栋采用了抗震设计的小楼屹立不倒。
云南鲁甸地震死人图片,昭通鲁甸地震死亡名单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7/4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