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里或者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样几个老人,在垃圾桶旁边或者在旧物箱里检东西,或许是因为这位老人家里穷需要检些东西为生,又或许有别的原因。小编好几次看到这些老人捡破烂也甚至费解,老人为什么喜欢捡破烂呢?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捡破烂 小区里住久了
在小区里或者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样几个老人,在垃圾桶旁边或者在旧物箱里检东西,或许是因为这位老人家里穷需要检些东西为生,又或许有别的原因。小编好几次看到这些老人捡破烂也甚至费解,老人为什么喜欢捡破烂呢?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捡破烂
小区里住久了,发现不少老头老太特别“青睐”垃圾桶!个别的一天要光顾一二十次,就连一些穿着体面的老者走过垃圾桶旁也要“留恋”地张望一下。我也曾受到感染,有时遛狗“duang”地一声,一只空纸盒就立在了身后垃圾桶上面,是捡还是不捡?此类现象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感染”?张明
《北京人在纽约》中,姜文扮演的音乐家初到美国生活窘迫,见路边有老美当垃圾扔掉的半旧沙发,便搬回家当家具自用。当年看了这个情节,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敝帚自珍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也是被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一些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家里的废旧物品往往能扔则扔,不再有积攒废品卖钱的习惯。想想也是,他们把一年的快递包装盒积攒起来卖给“破烂王”,换来的钱可能不够买一包好烟或一支口红。‘
但对于曾经“苦大仇深”的老一辈来说,多年养成的勤俭持家习惯却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根本改变。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看到如今的垃圾箱被“能扔则扔”的年轻人弄得“含金量”越来越高,他们中的有些人往往按捺不住翻捡的欲望,以致各地媒体屡屡报道有高龄老人每天拾荒的新闻,南京甚至出现一位拥有几套住宅的老人每天以拾荒为乐,专门用一间屋子存放他收集来的各种垃圾。
个人以为,倘若这些老人拾荒是为生活所迫,做儿女的是否应该感到愧疚?是不是应该尽己所能帮助老人摆脱困境安享晚年?倘若老人拾荒是习惯使然,儿女们是否应该多些理解和包容?特别是对待拾荒成癖的老人,尤其需要给老人更多的陪护和关爱,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找到新的积极向上的爱好和情趣,逐渐从拾荒的癖好中解脱出来。
报废的时钟、缺腿的桌椅、破洞的脸盆……这些被常人视为 “垃圾”的物品,在市北区宁化路小区的宋大娘看来却是难以割舍的“宝贝”。十几年来,她将四周街坊废弃的旧物一件件捡回家,日积月累堆积到两层楼高,引来邻居不满,她也成为别人眼中有收集癖的“怪老太”。
“一想到我那些被清理走的东西,我就心疼得睡不着觉啊。”说起这些日子,城管来清运她的“宝贝”,宋大娘的声音还有些哽咽,眼中依稀泛着泪光。
今年87岁的她常年独居,住在一栋老楼中,老伴已去世多年,一双儿女常年在国外生活。老人一直喜欢收集旧物,因为住在一楼,久而久之,垃圾在门外堆积至二楼阳台的高度,“说过很多次了,还是不听。”附近的居民抱怨说。
因为占用了公共空间,街道和城管执法部门多次与老人协商,在终于获得其同意后,包括废旧桌椅板凳、煤球、柴禾等在内总面积达三十多平方米的垃圾终于被清理完。“拉了好几车,用了两三天才清理完。”负责清理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
在周围邻居眼中,除了爱收集旧物,宋大娘和社区的其他老人没有太大的不同。天气好的时候,她也会在自家门口晒晒太阳,和几个同龄的老人聊聊天。“一想起我那个小沙发啊,我就难受,以前大伙坐在那聊天多好,现在都没了。”提起被收走的旧物,老人的情绪又不禁有些激动。
为安抚老人情绪,街道曾多次与老人沟通,表示愿意为老人提供她所需要的生活物品,但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有几千元的退休金,儿女也会定期寄钱,此前,她的女儿已经为其申请到美国绿卡,但老人怕住不惯,最终留在了生活多年的社区中。“我不是为了卖钱,也卖不了多少钱,就是看看那些旧东西,能想起以前的事,有些念想。”
“我们也劝过很多次了,但她就是不听,有什么办法。”说起母亲的“坏习惯”,宋老太的儿子李先生很有些怨气。
其实与宋大妈有同样 “爱好”的还不乏其人。
就在宋大妈的旧物被清理前不久,海伦路四方实验小学附近的一位老人也因家中囤积了成堆的垃圾,引起社会关注。堆起的垃圾一度将通往二楼的楼道堵塞,环卫人员花了几天时间才将垃圾清理完。该老人的子女表示,自己此前曾多次劝说其将不用的旧物处理掉,甚至想过多种方法,趁老人不在时偷偷清理,但没过多久,被扔出去的旧物又再次堆满家中,“试过很多次了,没办法。”
网友老刘也有这样的烦恼。他的母亲虽然没有到处搜罗“垃圾”的习惯,但也喜欢囤积废旧物品,从旧衣服、旧鞋帽、到破了洞的锅碗瓢盆,甚至连其儿时穿过的衣服至今仍整齐地叠放在那里。“本来房子就不大,让老太太扔,她拿出来来回翻了好几次,最后还是一件都舍不得扔。”
街道干部有妙招——
拿慰问品换“古董”
本报讯 洛阳路街道的工作人员也遇见了这样一件麻烦事。闫家村里有位55岁的闫大姐,七八年前开始“热爱”起收集垃圾。每天都得从大街上、市场上捡不少废弃的衣服、瓶子、塑料袋等回家。家里人不让她在屋里放,她便全都堆积到房外的小空地上,几年下来,积存了不少,有时候她甚至会在屋外抱着这些垃圾睡觉。闫大姐的家人、邻居跟社区反映了很多次,但每次社区上门协调,闫大姐会对呛道:“这都是古董、宝贝,你们不准动。”几次协商未果,社区居委会便想了个招——社区书记拎着一些慰问品和几百块钱慰问金登门拜访,希望能用这些东西和钱换闫大姐屋外的那些“宝贝”。闫大姐欣然应允。闫家村社区居委会闫书记说,当天清理这些垃圾,足足用小货车拉了两趟。
始于节俭,根在“孤独”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有“囤积癖”的老人,大多物质生活并不匮乏,有的甚至还比较富足。囤积旧物极少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需求。这些老人大多独居,儿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在身边。在受访中,一些老人表示,旧物能给他们带来一种安全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代的物品。
针对不少老人爱囤积废旧物品一事,记者咨询了青岛日报/青报网大型心理平台的相关心理专家。
心理咨询师邓女士向记者分析道,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源于老人节俭养成的习惯,但更多的是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现在很多老人,孩子不在身边,有的连老伴也不在了,一个人越来越感到孤独,自我价值越来越丧失。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一些常人看起来反常的行为,比如捡垃圾。就如宁化路街道的宋大娘,自身并不缺钱,儿女也孝顺,她可能认为这样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方式吧!”邓女士认为,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他们可能只是需要倾诉,有人说说话,排解一下孤独会好点。”
市立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王克认为,这种垃圾“囤积癖”多出现于独居老人。人老了以后,出现性格变化是常见的,比如大方的人变吝啬,变节俭;利落的人变嗦……多数变化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类似于“囤积癖”这样的有些偏执的变化,可能和原来的性格、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这些老人可能给人邋遢的印象,但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很轻,能独立生活,绝大多数并无其他明显精神异常症状。
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长虹认为,老人“囤积癖”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偏执型的,含着一定的病理因素在里面;二是生活习惯,生活所迫。一些老人在逐渐丧失劳动力后,把捡垃圾当成一种收入手段;三也不乏一些并无经济压力的老人,把收集垃圾当成一种精神需要。
总之,心理专家们认为,只要公共卫生的法令法规宣传到位,绝大多数“囤积癖”的老人是能够理解和配合执法部门工作的。同时,社区应该给予这些老人更多关爱和理解,为他们创造温暖的社会氛围。
请多陪伴老人的时光
平日里刷朋友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走失,家人请求转发帮助的消息。在众多热心网友的接力帮转下,有的老人被幸运地寻回,回到家人身边,有的老人在找到时却已遗憾地离开了人世,甚至有的老人在走失后至今无任何音讯。老人在外流浪受苦,家人苦寻未果倍感煎熬。
百善孝为先。多回家看看吧,或许父母恰好已经推开了家门,盼望你回家团聚呢。千万别等他们走出门,走远看不见了,才去寻找,才知道后悔。
走失老人家属心声:
我们多回趟家,外婆就不会走了
#p#分页标题#e#
今年8月份,一条80岁老人在永康长城工业区长恬村走失,家人寻求帮助的消息在永康网友的朋友圈内得到了大量转发。发布消息的是老人的外孙女柳莉莉,她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外婆的思念以及苦寻亲人而未果的苦闷和劳累。
不过,最令人感到动容的还是寻找外婆第九天时,柳莉莉发的一段话:再一次熬到夜里两点,那种累真的是躺下睡不着,起来又头痛欲裂。我们一直忙忙忙没时间陪伴外婆,现在像是在还债。
“如果我们做小辈的平时能多回家看看外婆,跟她说说话,她或许就不会得老年痴呆了的病了,也不会因此而走失离开我们。”经过多日的寻找,最终得到的是外婆离世的消息,“子欲养而亲不待”,柳莉莉心中十分悲伤。
柳莉莉说,外婆有5个子女,除了同村住的小舅,其他人都在外地做生意,而小舅平日里也忙着厂里的事,晚上回家外公外婆早就睡了。“如果不是外婆走失,除了过年,我们5家人真的难得凑在一起。”柳莉莉觉得,外婆得的老年痴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与外公孤单相伴造成的,“我们那时甚至连她得病都不知道。”
昨天中午,刚将外婆送走的柳莉莉心情十分低落。她说外婆去世后,她和家人都很自责,而她也每天生活在懊悔之中。柳莉莉有个10个月大的宝宝,出生至今仍没有见过外太婆一面。她自问:“我真的忙到连抱宝宝回去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吗?”
“请再好的看护都比不上自己孩子,再多的定位脚环手环都比不过陪伴”、“以前也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家的老人走失,等到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才体会到煎熬”。柳莉莉希望,外婆的意外能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陪伴对于老人的重要性,多回家,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时刻刻,等意外降临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有关走失老人的消息有很多。每当身边有老人走失后,家属除了报警之外,也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走失信息,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寻求帮助。
7月16日,69岁的八字墙老人金阿婆起了个大早便独自上山摘粽叶,随后顺手把午饭盒挂在了山里一处树枝上。可到了中午12点左右,金阿婆准备下山吃饭时,却发现自己迷了路。
当天下午6点左右,家属和村民发现金阿婆还没有回家,便联合村里的森林救火队一起搜寻,搜救直至次日凌晨3点,仍不见金阿婆的踪影。在家属都感觉已经希望渺茫时。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求助信息。一时间,市民纷纷转载,祈愿老人平安归来。
17日早上,得到消息的永康市平安志愿者服务大队千喜救援队组织15人一起参与了救援,队员大部分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万幸的是,金阿婆在9点多在山后胡附近被找到。
“7月份起我们一共参与了3起寻找走失老人的救援活动,只有1位老人被成功找到,另外2位老人都不幸去世了。”千喜救援队队长俞满意说。
据俞满意介绍,老人走失的原因大多是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或精神疾病。这些老人自己走出家门时,往往认不清路,觉得很多路都差不多,结果导致迷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从永康市公安局了解到,110接警指挥中心也经常能接到走失的救助,一些老人甚至多次走失。
柳莉莉也告诉记者,他们在寻找外婆的过程中,到公交站牌等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张贴寻人启事,发现老人走失的情况十分之多。期间,有热心的网友给她发送疑似外婆的线索,见到那些流浪的老人衣衫褴褛,躺在公园或蹲在树下,忍饥挨饿,令柳莉莉看了心中很不是滋味。
怎样帮助走失老人回家
怎样预防老人走失,怎样帮助与家人走失的老人回家?本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家有老人的市民不妨借鉴一下。
一、制作一张身份卡,上面写清楚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放在老人的衣袋内或是戴在老人脖子上;也可将标有身份信息的布片缝在老人外套上。
纸质联络卡容易丢失和损坏,有时摘下忘记佩戴。近年来,一种防老人走失的二维码在多地推行。这种二维码类似衣服商标大小,防水,将其缝制在老人的袖口处,只要用扫描软件对着扫一扫,就能跳出其家人的联系信息。
而二维码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可以百度搜索一下二维码生成器,然后在内容区域输入需要转为二维码的内容,再点击生成保存、印制即可,最后拿自己的手机来扫下刚刚生成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之前输入的内容。
二、有条件的可以为老人购买带有GPS功能的手机、手镯、鞋子等随身物品。
三、老人外出时,尽量由家人或保姆陪同,避免让其离开家人的视线范围。
四、平时经常让老人背诵易记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不要前往人多或交通复杂的场所,与家人失散时应原地等待,不要乱走。
五、多给老人拍摄生活照,万一发现老人走失,家人应马上报警,并向警方提供其近照。
对于以上提到的这些方法,采访中柳莉莉也坦言:“外婆走失后,有人问我们怎么不在她身上挂个牌子或戴个定位器。其实,这些方法我们都想到过,但是谁都没有去做。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把其他所谓的要紧事摆在这件事之前。一直拖,拖出了这样一个结果。”
柳莉莉还说,在寻亲的过程中,她遇到一些出走的老人,他们并非不知道回家的路,而是因为“子女没空或不愿意抚养,所以才不愿回去”。
因此,防止老人出走或走失的根本办法还是子女儿孙的爱护和陪伴。平日里,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听他们发发牢骚。为父母洗个头发,修个指甲,老人感受到了爱和温暖,才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生活。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捡破烂,请多陪伴老人的时光www.westtour.net/nrsh/20170508/5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