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最近几年的冬天普遍偏暖,没有了以前那种刺骨的寒冷,一直都是暖冬,因此每年一到冬季,冷暖就成了当下最关心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化较大,冷暖不定,而现在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那么今年还将会是暖冬吗?怎样去判断今年是不是暖
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最近几年的冬天普遍偏暖,没有了以前那种刺骨的寒冷,一直都是暖冬,因此每年一到冬季,冷暖就成了当下最关心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化较大,冷暖不定,而现在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那么今年还将会是暖冬吗?怎样去判断今年是不是暖冬呢?
2016年是暖冬年还是寒冬年
今年1月21日,美国航天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英国气象局先后发布报告宣布,2015年打破2014年刚刷新的最热年纪录,成为全球自1880年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份。而且,历史上最热的16个年份中有15个出现在21世纪,唯一例外是1998年。
多位气象专家预测,2016年又将是“格外温暖的一年”,甚至可能创下又一个最热年纪录,而部分地区的严寒可能只不过是个插曲。
气候专家一般认为,2015年的高温与强厄尔尼诺效应有很大关系。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会导致全球变暖。不过,气候科学家阿斯特丽德·卡尔达斯认为即便没有厄尔尼诺,2015年同样有可能创下最热年份纪录。
在史上最热年的背景下,要如何解释当前的寒冷呢?全球多数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
摘自:
“暖冬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即使在暖冬过程中也会有阶段性的偏冷和阶段性的偏暖。”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解释说。
也就是说,“暖冬”反映的是整个冬天的气温状况,任何一小段时间内的“冷”或者“暖”,都难以为“冷冬”或者“暖冬”下定论。
暖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进入冬季,人们常关心的是这个冬天暖还是冷,今年会是“暖冬”还是“冷冬”?暖冬一词被业界认同,被公众所熟知和关注,实际上源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冬季出现了明显的增温现象,并且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那么,什么情况才能称作暖冬呢?公众最直接的认知,就是感觉这个冬天总体不那么冷,有时甚至连续一段时间比较暖和,该冷不冷,人们会说这可能就是暖冬吧!那么,在气象专业上是如何定义暖冬的呢?这还得先从冬季的概念说起。气象上,一般是用固定的时段来划分季节的,如3—5月是春季,6—8月是夏季,9—11月是秋季,12月至来年的2月是冬季。判定是不是暖冬要用冬季3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基本标尺。
冬季平均气温达到多高才能算“暖”呢?我们通常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专业上称为距平)来判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常年值是指最近的3个整年代的平均值,如目前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即1981—2010年这30年的数据做平均。以往我们对什么是暖冬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有学者认为,冬季平均气温距平≥0.5℃即为暖冬,甚至认为只要比常年值高就是暖冬;也有学者将冬季3个月中有2个月的气温距平≥1.5℃,或冬季3个月中有1 个月气温距平≥1.5℃且另外2个月距平值均≥0℃,定义为暖冬;还有学者将全国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值≥1.0℃,作为判断异常暖冬的标准,等等。
由于各个地区暖冬判别标准不统一,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很大差异。此外,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内的波动以及人们直观感觉上的差异等,也会对是不是暖冬产生疑义。为此,国家气候中心制定了《暖冬等级》气象国家标准,并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对单站(如某个气象站点)、区域(如某个省、流域、气候区等)或全国(整体范围)是否为暖冬以及暖冬的程度如何进行判断。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定义为单站暖冬;当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暖冬站点数超过其中站点总数的50%,定义为区域暖冬;全国性暖冬,采用全国范围内的暖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暖冬指数)来界定,暖冬指数≥50%,定义为全性国暖冬(注:有效面积是指气象站点所代表的面积,暖冬面积是指暖冬站点所代表的面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