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教育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当人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观察力的作用被削弱,洞察力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那么洞察力和观察力都什么区别?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吗? 洞察和观察有什么区别?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教育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当人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观察力的作用被削弱,洞察力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那么洞察力和观察力都什么区别?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吗?
洞察和观察有什么区别?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这项工作实效的根本标志。要把工作对象之“症”和解决问题之“的”真正搞清楚、研究透,关键是把握两条,一是观察,一是洞察。
观察:以不同的感官或行为,在特定的空间,通过考察、调查进行全面、全方位、多角度的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并与原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洞察:挖掘事物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深入其本质,清楚地察知。引申为在日常生活中特指对人心理活动的观察很透彻,并能激发人性的情感。
观察是主观反映客观的首要环节。有人觉得,只要长着眼睛谁不会观察?其实不然。“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距离不同,结论就会大相径庭。“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角度相异,结果就会有霄壤之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少说明身在“此山”尽可“探幽微”,惟有跳出“此山”方能“览全貌”。观察思想工作对象,情况不同但道理相通。人更是一个奇妙、复杂的多面体、集合体,把握人的思想脉动尤其需要提高观察能力。现在有些政治干部对官兵往往不善于“察言观色”,要么观察不全面,要么观察不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做思想工作了。为什么有的单位常常会在“想不到”的人身上发生“想不到”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观察主要是认识现象,洞察则是认识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表现为现象,列宁甚至认为,连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方面、一个环节。但任何现象并不等于本质,更不要说假象了。现在官兵的思想往往既有“形于外”的表露性,又有“藏于内”的隐蔽性,而且表露的与隐蔽的常常并不一致,比如,同样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战士突然哼起小曲,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里喜事临门,有的则可能是用这种方式来排遣和掩盖自己的忧闷。如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眼见”未必都能“为实”,这就需要在观察的同时,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工夫。如果说观察主要是用眼看、用耳听,那么,洞察则主要是用心思、用脑想。实践证明,政治干部经常性思想工作本领的差距,不仅是在观察的广度上拉开的,更是在洞察的深度上拉大的。没有观察作基础,洞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洞察作延伸,观察也就不能深化。既有观察力,又有洞察力,经常性思想工作才会有感召力、战斗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力之举无不胜。观察和洞察要取得更大效应,还应扩大思想工作主体,发动群众来做。光靠少数干部来观察、洞察,即使有“火眼金睛”,长几个脑袋,恐怕也忙不过来。只有健全并用好思想工作骨干队伍,人人都是“活雷达”,个个都会“用脑子”,观察才能全覆盖,洞察就有穿透力,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就有了可靠保证。
当观察转化为洞察
记者问俄罗斯总统普京:“请问总统先生,您家的沙发,为什么选择明黄色呢?”普京说:“我家的沙发是明黄色吗?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沙发的颜色。”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普京没有观察力。可是,没有观察力,能做大国的总统吗?普京肯定有极强的观察力,只是,他观察的注意力不在生活小事上罢了。
有些老师对作文的观察有些误解,以为自己的学生写不出东西是不长眼睛,就刻意训练,比如带个水果篮,让学生看看:“苹果和梨子有什么区别啊?梨子和香蕉都是黄的,但有什么不同?除了看一看,还要摸一摸,还要闻一闻……”当然,最后还要吃一吃。
水果吃完了怎么办呢?那就搬出花盆,观察一下刚开出的菊花:“菊花什么样啊?黄的、白的、紫的……”花观察完了,就回家搬来一个刚买的漂亮台灯吧。家里东西没得写了,那就带学生出去观察建筑物吧!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们长眼睛,观察时还担心学生东张西望,没有看到该看的地方,所以要指导一番:“写建筑物之前要怎样?对,要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好呢?要先整体再局部,先外面再里面。有同学问了,为什么不能先里面呢?因为你肯定是从外走到里的,没有谁吃苹果先吃核。观察哪些东西呢?面积、颜色、布局、功用、灯饰,还有材料,砖的还是钢的,玻璃的还是木头的……”
这样的指导是过分指导,甚至限制和规定学生的眼睛往哪里看,是不对的。其实人人都是有观察力的,我们认为某个人该看的东西没有看着,不是因为他出门不带眼睛,只不过他的兴趣点在别处而已。
如果需要刻意训练,下面可以提供一个例子。
法国作家福楼拜,是另一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老师。老师说:“年轻人,不要忙着搞什么名堂,你先练练自己的观察能力,这样吧,你从我的窗口望出去……”
莫泊桑往外一看,是个街市,老师说:“你在那里呆上一会儿,回来给我描述一个杂货商、一个守门人、一匹马。”莫泊桑领了令就去了,回来一五一十地报告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莫泊桑不再是仅仅描述一个守门人、一匹马了,还可以通过马的信息,做更多的判断:马蹄是不是干净的?如果沾满泥浆,那就是从巴黎郊外来的,因为那里刚下过雨。还可以通过的马的状态,推测马的主人是富是穷,是男是女……莫泊桑非常努力地写作,终成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具备的,就已经不仅仅是观察力,而进化成了洞察力,而洞察力,需要我们对人情世态有更多的理解。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也说出了文学观察的一部分道理:文学观察中最重要的,不是颜色啊、形状啊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杯碟瓜果这些静物,还有活动中的景物,活色生香的人物,对世间万物的遴选、分析和判断。
我们要强化的,是洞察力,而不是观察力。其实这两个力,都是不需要刻意教的,而是经验和知识蓄积到一定时候,必然形成的兴趣聚焦。
下面是一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一家毛线店》:
楼下的一家小店转让了,改成了一家精品毛线店。店主是一个懒惰的男人,每当有顾客进入,店主只是冷冷地说:“请进,要选毛线到店内。”不久后,店倒闭了,转让了。
这次,这个小店还是毛线店,这个店主是个勤奋的老奶奶,每当有顾客进入,老奶奶必然会说:“请问要什么毛线啊?”顾客假如说:“要最好的天蓝色貂绒毛线。”老奶奶肯定会马上翻柜子,可是翻了一会儿,老奶奶会说:“对不起啊,那种线我也不知道放哪儿了。”一年过后,店又倒闭了,转让了。
这次还是毛线店,店主是个有心人,每当顾客进入毛线店,老爷爷会马上对顾客热情地说:“哎哟,贵客到了啊!请问要哪种线啊?”如果顾客说:“米色的毛线。”老爷爷就会立刻给顾客找来,问:“要几两啊?”“六两。”顾客说。老爷爷的店虽然红火,但是老爷爷不怎么进新货。半年后,店倒闭了,转让了。
后来,小店还是精品毛线店。这次的店主是个乐于此道的女商人。每当有顾客进入店内,女店主一定热情地说:“需要哪种毛线啊?”如果顾客说:“给孩子织,哪种线好啊?”女店主一定立刻开朗地建议:“女孩可以用亮色的绒线,男孩可以用暗色的毛线。”不久后,这个女店主的店越来越红火,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所以说:懒散人没有勤奋的人好,勤奋的人没有有心的人好,有心的人没有乐于此道的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