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传承了多年的一种体育文化,在古时,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而且还是用于防身的功法,但是在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太极拳普遍成为了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相比起以前的太极拳来讲,现在的太极拳太过简单,不知道是否还有实战性呢?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承了多年的一种体育文化,在古时,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而且还是用于防身的功法,但是在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太极拳普遍成为了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相比起以前的太极拳来讲,现在的太极拳太过简单,不知道是否还有实战性呢?
太极拳的实战性到底怎么样?
“太极拳能打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无数次的议论着这个话题,也由此引发了多种观点的讨论。我将试着从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侧面,对太极拳的技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当初,杨露禅在北京以太极拳技称雄,被冠以“杨无敌”之名的时候,北京武行强手如林,八卦掌、形意拳、传统摔跤等等各武术门派都是人才济济,杨露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扬名立万”,并使太极拳从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杨班侯等人与各门派高手较技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太极拳的技击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
旧时,以习武为生的行业和人员都很多,许多人终生都在习武,相互间的比武也在所难免。这类的比武活动有时是有组织的擂台赛,更多的是民间的比拭,一般都没有什么规则,拳手们可以各施绝技、尽情发挥,很多情况下会造成比武双方的伤亡。各家武术有着的不同特点,但是绝不会因为你是练太极拳的,人家就和你推推手,在教量时都是全力施展拳脚。太极拳师也不可能象平时练拳一样,用慢悠悠的动作去应付猛烈的攻击,那种格斗象今天的散手一样,没有具体的形式,“太极全身都是手”。上下七星,都是攻击的利器;拳打、脚踢,肘击、肩靠,都是制胜的手段。所以,当时的太极拳就是一门克敌制胜的格斗术。
1、太极拳有实战的辉煌历史,有实战的招式拳法和理论,有出名的高手获得社会认同,但在现代散打、搏击比赛类对抗竞技中成绩优越拔尖的没有。
2、作为传统传承的太极拳如果仅仅靠传说故事是无法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但缺乏在现代激烈对抗的搏击竞技成绩也说明太极拳手的训练和现代这类竞技模式和规则比有局限性。总体看,太极拳不象传说一些故事里面那般神奇,也不仅仅因为在现代散打、搏击比赛类对抗竞技中成绩没出类拔萃就那样不堪。
3、社会现实中太极高手中有存在徒手实战强悍的,在现代散打、搏击比赛类对抗竞技中少有以太极拳为主武技参加对抗有多方面原因。
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吗?
太极拳是我国传承了很多年的一种文化,现在很多人为了身体健康,也会去练这种功夫,太极拳的学习其实是很简单的,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会有着很多的好处。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形体五官等组织相联系的矛盾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在“心——君主之宫”(大脑皮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统率与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维持阴阳平衡。
太极拳,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创造的锻炼方法和动作要领,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意气为君骨肉臣”;三调整:调心、调气、调身;九要领:静、聚、贯、顺、沉、畅、松、正、整。在练习时要做到心神安静,内外放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合一,意气相依。还要长期锻炼,持之以恒,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强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可使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瘀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二、养肝
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
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好比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舒畅,饮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补肺
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肃降。通过吐故纳新,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与动作的开合虚实和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