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日常用水大多来自河流湖泊或者人工水库,经过化学改变成碱性水然后供应到千家万户,但是在以前,人们的用水是直接通过钻井取水的。以前的水井挖的都非常的浅,但水质非常清晰,可是现在随着环境和地表的污染,大多数的浅水井都不能用了,取而代之的是
现在的日常用水大多来自河流湖泊或者人工水库,经过化学改变成碱性水然后供应到千家万户,但是在以前,人们的用水是直接通过钻井取水的。以前的水井挖的都非常的浅,但水质非常清晰,可是现在随着环境和地表的污染,大多数的浅水井都不能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水井。
地下浅井深井是怎么划分的
浅井挖起来方便,成本低。但通常水质并不好,大多是由地表水汇集而成;深井虽挖起来难度较大,但水是地下水,干净清洁,喝起来也有股甘甜之味。
浅井水: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第一个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
深井水:以深层地下水为水源、第一个不透水层下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分布,就像多层夹心饼干一样,第一层土是第Ⅰ含水层,下面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Ⅱ含水层,第二含水层下又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Ⅲ含水层。依此构造,某地地下共有5个含水层。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第Ⅰ、Ⅱ含水层即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或微咸水,只有200米以下的第Ⅲ含水层的水才是淡水。
由于浅层地下水都是咸水,所以大部分都是深井,最深的打到500多米。深井成本昂贵,一口200多米的深井就要20多万”
深井,采矿工程中矿井超过一定开采深度,矿井采掘空间围岩发生大变形,流变现象明显的矿井。不同矿区其临界深度不同。多在500米到700米以下。
浅井,从地表向下铅垂方向掘进的一种深度和断面都较小的地质勘探坑道。其断面形状一般为正方形和矩形,断面面积为1.2~2.2平方米,深度一般不超过20米。断面形状为圆形的浅井,又称小圆井。在地质勘探中广泛用于了解基岩的地质矿产情况和采集样品,提供编制地质图件所需资料等。
浅井和深井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始自钻凿井盐.井盐钻探 按照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井盐钻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① 大口浅井阶段(公元前 11世纪)口径大到二三十丈(古长度单位),井身浅,每挖一井投入几百人,凿挖工具都是铲锄等农用工具.自秦汉至南北朝,凿挖的都是上土下石的裸眼井;南北朝至五代,始用木制井筒护壁.
② 钻探形成阶段(1041~1368).亦称卓筒井阶段.口径小,一般如碗大(5~9寸),深度自几十丈到百余丈.到北宋仁宗庆历、皇(1041~1054)年间已形成较完善的人力冲击式钻井技术.当时共有盐井728口,到南宋绍兴二年(1132)达到4900余口.钻头为铁质圜刃锉,吸卤筒和卓筒(即套管)为凿通节隔的楠竹.这是中国古代钻探技术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深井冲击式钻井技术逐渐传入西方的时期(约11世纪).
③ 深井发展阶段(1369~191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637)对钻井工艺有详细的叙述,凿井、打捞、治井工具形式多样.钻井工序分为6道:选择井位和初开井口;下石圈(下石制导管);锉大口;制木竹(制套管);下木竹(下木或竹套管);钻小口(图1[明清时期井盐钻探钻小口图])和见功(钻小井眼和完井).
古代主要钻凿工具(图2[ 古代凿井工具图])为鱼尾锉、财神锉等;主要治井、打捞工具为提须子、柳穿鱼、霸王鞭等;传递动力和升降锉进工具用斑竹所制的篾索,堵漏和补腔(井)主要材料为桐油、石灰.钻进一口三百丈左右的井一般要四、五年.
深井钻凿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趋完善,清道光年间(1835),四川自贡著名的海井钻凿成功 (见彩图[自贡盐场的海井,1835年用人力冲击式顿钻法凿深达]海井,1835年用人力冲击式顿钻法凿深达" class=image>[1001.42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井深1001.4米,创造了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盐井井深的最高纪录.
石油天然气钻探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汉末、晋初(200~300)年间,在四川邛州一带钻成了天然气井,左思(约250~305)在《蜀都赋》中描述其景象为“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隋朝(589)在邛州设立大井县,发现了石油.据明代《蜀中广记》记载,1521年(明正德年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用钻凿盐井器具钻成;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区钻成深达1200米的天然气井磨子井.近代使用动力机械钻探石油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浅井挖起来方便,成本低。但通常水质并不好,大多是由地表水汇集而成;深井虽挖起来难度较大,但水是地下水,干净清洁,喝起来也有股甘甜之味。深井虽水质更好,但事物皆是由浅入深,有简入难。如果地下的水位在接近浅井底线时,它的危害是浅井不能供水直至报废。